极目新闻通讯员 魏宇翔 窦亦然
长江浩荡,汉水蜿蜒。湖北,位于长江中游,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千湖之省”的美誉。这些星罗棋布的湖泊像散落的珍珠,被交错的河流编织成湖北引人入胜的水乡风光。
近年来,湖北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探索出一条从“治水”到“兴水”、从“生态保护”到“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咸宁淦河
制度筑基:从“治水有责”到“治水有方”
荆楚大地,江河纵横,湖泊棋布。长江浩浩荡荡流淌千余公里横穿湖北;汉江曲折蜿蜒八百多公里斜插入境,与长江交汇于武汉市。全省水域总面积2706平方公里,列入省级名录保护的湖泊755个,等级以上河流4230条。
众多河流湖泊给湖北带来了丰沛水资源的同时,也给管护治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面对这一形势,湖北将河湖长制作为破解治水难题的“关键一招”。早在2011年,武汉市便在全国率先试行了湖长制;201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湖长制纳入全省“一元多层”发展战略,全面实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湖长制;2015年,在潜江市、仙桃市、宜都市和夷陵区开展省级河长制试点工作;2016年,在《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印发施行后不到两个月,湖北开创性地提出“河长制+湖长制”,正式实行“河湖长制”。
先行先试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湖北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在湖北,每一条河、每一个湖都有专属“管家”。全省3.8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各级河湖长积极履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河湖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河湖长制推行以来,荆楚大地河湖面貌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湖北省水利厅河湖长处相关负责人刘超介绍,2024年,湖北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8%,长江干流湖北段连续6年水质保持Ⅱ类,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为100%。
咸宁淦河
系统施治:从“一河之治”到“流域共治”
近年来,湖北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积极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和休养生息,全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为此,湖北制定《湖北省幸福河湖评价指南》,完成1167个河湖健康评价,建立起“一河一档”动态管理体系。大冶市大港、京山市京山河、荆州市长湖、咸宁市淦河等4条河湖入选全国母亲河复苏行动名单;襄阳莺河、宜昌柏临河、十堰茅塔河等国家级试点高标准推进,20个省级幸福河湖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域发展。
襄阳市着力加强城市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城市绿化率已达42%,“三江五岸”生态廊道如同绿色的血脉,将自然气息输送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在恩施州冷水河流域,通过入河排污口整治、河道采砂规范、非法捕捞打击等行动,水质常年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天门市积极开展重点河湖综合治理工作,张家湖、华严湖逐步重焕生机,水生生物多样性呈现恢复态势,曾经离去的白鹭、水鸟等重新归来,构建起充满生机的生态群落。
如今的湖北,越来越多的河流重焕生机。“大家能轻松漫步至河畔湖滨,欣赏‘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明丽景致,感受‘微风燕子斜’的轻柔舒爽,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正成为广大市民的民生福祉,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刘超感慨。
襄阳莺河
工程赋能:从“水患之困”到“水安之基”
自古以来,治荆楚必先治水。湖北作为拥有长江岸线最长的省份,同时也是三峡库区的所在地,更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政治使命,湖北水网在国家水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以来,湖北积极响应,在全国率先谋划“荆楚安澜”现代水网规划,并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省级先导区建设试点省份,加快推动现代水网建设。
与此同时,编制完成《湖北省水网专项规划》,围绕构建“三江千湖,北送东流”的水网格局,共谋划4类157个项目,总投资超1万亿元。杜家台分蓄洪区、姚家平水利枢纽等一批水网骨干项目实现关键节点目标,鄂北二期全线动工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已具备可研批复条件,荆汉运河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据悉,自水网建设以来,全省共落实投资1966亿元,完成投资1948亿元。“荆楚安澜”现代水网骨干工程格局已基本形成,水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坚实稳固。
实践证明,湖北省水网建设在水旱灾害防御、灌溉用水保障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2024年,全省未发生江河湖库决堤溃坝和淹城淹镇淹村,实现洪涝灾害零死亡;534处大中型灌区实现应灌尽灌,灌区开灌数量、灌溉农田面积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襄阳三道河
从“千湖之省”迈向“幸福河湖”,湖北通过制度创新、系统治理等多维度实践,书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荆楚答卷”。下一步,湖北将继续深化河湖长制,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让每一滴水都闪耀着生态文明的璀璨光芒,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崛起贡献湖北智慧与力量。
(图片由咸宁市水利和湖泊局、襄阳市水利和湖泊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