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湖北黄石新港:十年磨砺,挺进内河亿吨大港前列|大国河港

顶端新闻 2025-03-10 19:14:12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磊 肖露 顶端新闻记者 李佳子

2024年,湖北省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53亿吨,首次突破7亿吨,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黄石新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成功迈入中国内河亿吨大港行列。

杳杳春来时的长江之畔,百舸争流。黄石新港火热的忙碌景象,为2025的再次出发开了个好头。

作为亿吨大港,黄石新港是长江中游稀缺的深水良港,通过整合资源,逐步成为湖北东向开放的“桥头堡”。

黄石新港:

开港后的十年间

成功迈入中国内河亿吨大港行列

走进黄石新港,记者看到满载钢材的货车陆续驶入作业平台,码头工人立即展开一场紧张的“接力赛”。只见数层楼高的卸货机在头顶轰鸣旋转,巨大的抓斗上下飞舞,一把把将钢材装上船。这样忙碌的景象,是黄石新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安全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日常。

黄石新港位于黄石市阳新县棋盘洲,是长江中游少有的深水良港,枯水期码头前沿最低水位也能保持6米水深。不断补充更新的卸货抓斗见证着黄石新港贸易“朋友圈”的变化。

在卸货区,摆放着近20种有一人高的大抓斗,随着进出港货物品类不断丰富,黄石新港便为客户量身定制这些大型抓斗。

一直以来,港区没接过木材订单。去年,得知省内一家知名板材企业从海外进口大批木材,黄石新港出资20多万元赶制抓斗,确保了这笔进出口贸易顺利完成。

作为港口装卸作业的基本单元,泊位的数量和配置直接影响港口的吞吐能力、船舶在港的状态及港口效率。从黄石新港放眼望去,像这样的现代化码头泊位伫立在长江之畔,一眼望不到头。

2014年,黄石市与深圳盐田港签订合作开发协议,整合长江岸线资源,建设黄石新港,拉开黄石“一城一港一主体”的新格局。自2015年开港后的十年间,黄石新港逐步成为湖北东向开放的“桥头堡”,迈向亿吨大港、千亿园区、港口新城。

2024年,黄石新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黄石新港飞速成长,只是湖北发力建设现代化港口体系的一个缩影。

港口货物吞吐量、港口外贸吞吐量、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分别增长8.6%、6.7%、41.6%,达到7.5亿吨、2036万吨、24.86万标箱……1月17日,湖北省港航工作会议中提到介绍,2024年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水运经济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内河前列,展现强劲韧性和市场活力。

湖北水运经济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内河前列

港口重整,业务整合是秘诀之一

2021年,《湖北省港口资源整合工作方案》正式出台,按照“资产整合+业务重组”的方式,成立湖北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将省属国企及长江、汉江沿线市州的国有港口资产整合进湖北港口集团。

2025年,取得又一份崭新的成绩单,这一切都有迹可循。港口重整,业务整合是秘诀之一。

以黄石港为例,由于多年的无序开发,导致黄石长江岸线不堪重负,79.37公里岸线上分布着156个码头、200个泊位,其中有106个码头、123个泊位是非法码头。由于占用优良岸线、危及航运安全、破坏生态环境,“黄金岸线”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石市下定决心整合港口资源,拆除了106个非法码头、123个泊位。黄石港岸线虽减少了一半,但年吞吐能力翻了几番,港口集约能力大大提升,港口停靠能力从3000吨、5000吨级发展到万吨级,部分港口还能兼顾停靠2万吨级大型海轮,港口货物吞吐量也从2012年2443万吨,到2022年6855万吨,再到2024年10338.74万吨。

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湖北省长江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秦尊文介绍,在长江干流通航里程中,湖北占据37.5%,长达1061公里。湖北拥有众多港口,通过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其中,武汉港、黄石港、宜昌港等都是亿吨大港。

湖北港口航运发展对湖北省内外贸企业带来了显著的发展机遇。“比如汉江航运的发展带动了沿线港口及船舶服务业、人员培训、物流业等下游产业的发展,为外贸企业提供了更为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秦尊文分析,降低物流成本、拓展市场范围、促进产业升级三个方面理解。

武汉、襄阳、宜昌是湖北目前构建的“金三角”港口大枢纽,在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湖北以武汉新港为龙头、以宜昌、荆州、黄石、襄阳等港口为主要依托,以其他港口为支点,开展集团化经营。

“不仅做港口业务,还运行中欧班列(武汉),打造江海直达、汉亚直航等专业化航运品牌。”秦尊文说,除此之外,还发展大宗商品贸易,构建全球性江海直达运输网络;推进临港产业园、综合物流园等开发建设,并打造湖北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我的运河记忆地图#


责任编辑:王原贵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