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湖北黄石:守好绿水青山交出检察答卷

极目新闻 2025-02-10 21:08:39

极目新闻通讯员 黄检宣

冬日阳光洒在网湖上,一群鸟儿在湖面上游嬉,候鸟的鸣叫声在湖面上此起彼伏,呈现出一派生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馨场景。

在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网湖湿地边的“网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实践基地”里,不时有游客驻足观看基地展板上的法治宣传案例,基地旁一棵棵绿植傲然挺立,散发着生机与活力,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2024年,黄石市检察机关立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积极构建打击、保护、预防、修复“四位一体”生态检察模式,为守好黄石绿水青山交出一份满意的检察履职答卷。

构建河、湖、田公益保护框架

时间来到繁花锦簇的2024年5月,网湖湿地更显秀美。

王港湖垸,2023年还是河堤纵横,分隔开裂的湖面,如今已再度归入网湖怀抱,露出了它的秀美“真容”。

1.jpg

这一变化起源于检察机关与行政部门的联动协作。2023年底,阳新县检察院与黄石市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兴国镇政府、半壁山管理区等14家单位会签《关于建立环网湖流域综合治理协作机制的意见》,并与网湖湿地周边12个村镇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聘请19名村民担任“益心为公”志愿者,及时收集可能损害网湖湿地生态环境的案件线索,形成“检察+行政+志愿者”工作合力,筑牢网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屏障。

这个案子就是在“保护圈”建立后,由阳新县水利局发现线索后,移交检察机关,双方协作联动,共同推动办理的。在双方共同作用下,这里摆脱了历史遗留问题,退垸还湖面积达5200多亩。

生态环境保护从来是个“综合性”工程,在持续的办案中,黄石市检察机关充分意识到,只有加强区域协作配合,扩大“保护圈”,才能真正实现从“恢复性”治水向“预防性”治理转变。

在大冶保安湖也有类似的故事。

2024年4月,大冶市检察院在工作中发现,鄂州市梁子湖区梁子镇镇区居民生活污水因管网破损,导致管网内部的生活污水经梁子镇东湖南路排口和东湖北路排口,直排到大冶市保安湖子湖桥墩湖,严重污染桥墩湖水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大冶市检察院依托武汉、黄石、鄂州、咸宁五家基层检察院会签的《关于建立环梁子湖生态检察区域协作机制的意见》相关规定,将案件线索移送给鄂州市梁子湖区检察院。在10月21日,两地检察官共同开展回头看中发现,污水管网破损后污水排入保安湖的隐患已全部解除。

“这样的守护合力,在黄石已逐渐织密成网。”黄石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秦国文说,近年来,黄石市检察机关在办理长江流域综合治理案件时,格外注重办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有意识地扩大办案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

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展现新面貌

2024年4月11日下午,大冶湖畔水花四溅,7万尾鱼苗被投入湖中。

当天,6名非法捕捞螺蛳的被告在大冶湖畔被公开宣判。涉案人员退赔的价值182余万元的鱼苗,被分批增殖放流到大冶湖。

大冶湖位于黄石境内,与长江相连,是该市水面面积最大的湖泊。

2023年3月,大冶湖周边居民用自制螺蛳耙非法捕捞螺蛳并贩卖获利。附近村民见状纷纷效仿,致使非法捕捞螺蛳的队伍日渐壮大,一条以冯某为首的集非法捕捞、收购和贩卖于一体的黑灰产业链逐渐形成。

自2023年5月1日大冶湖禁渔起,冯某等人非法收购螺蛳200余万斤,给当地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由于案情复杂、牵涉人员众多、涉案金额巨大,黄石市铁山区检察院成立“刑事+公益诉讼”综合办案组,提前介入引导公安机关侦查。

“涉案居民对捕捞螺蛳的违法性认识不足,并不配合侦查机关调查取证。”黄石市铁山区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税明姣介绍说,该院经综合研判,对不同犯罪嫌疑人进行分类分级处理,并针对办案中发现的社会治理问题,向大冶湖周边镇政府、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制发检察建议书,推动源头治理。

2.jpg

大冶湖有人非法捕螺,长江边有人非法电鱼。2024年4月至5月期间,张某某等三人,趁夜前往长江水域,实施电捕鱼作业,而后将非法渔获物售卖他人,借此非法获利。经查明,电捕鱼量累计达到140余公斤。

该案移送黄石市黄石港区检察院审查起诉后,该院向法院提起公诉和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025年初,该案庭审结束后,被告人将697公斤成鱼,以及599514尾幼鱼分别运至外贸码头等天然水域内放流。

据介绍,2024年黄石市检察机关通过组织公益活动,让更多生态破坏者变身成为生态保护者和号召者,2024年黄石市检察机关先后对13名违法行为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增殖放流15.6万公斤鱼苗。

筑牢生态环境保护屏障

数字检察是法律监督手段的革命,近年来黄石市检察机关大力发展“数字检察”,在生态保护这个综合性难题面前,更是上足“手段”,连续开发数个模型,应对其中难题。

3.jpg

“非法采矿漏犯监督模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据该模型负责人黄石市黄石港区检察院刘菁菁介绍,非法采砂是长江上较为常见的犯罪行为,其犯罪主体在于个人,但船员具有流动性,一些“临时工”往往会成为“漏网之鱼”。

为了实现对犯罪行为人的精准打击,该院研发了“非法采矿漏犯监督模型”。该模型通过将行政处罚数据库与检察机关的刑事案件证人数据库进行碰撞,梳理找出过去因雇佣时限“未达标”等种种原因遗漏的,流窜于多艘非法采砂船上所谓的“临时工”,以此严密刑法及行政处罚法网。该模型自去年5月建模以来,已碰撞发现非法采矿漏犯6名。

数字赋能正逐步让治水从“人治”转为“智治”。

大冶市检察院在办理一起危险废液处置行政公益诉讼案时,以点带面进行了全面排查,发现辖区内存在排污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未缴纳环境保护税等违法行为,涉水排污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

在黄石市检察院指导下,大冶市检察院将规划编制、建设审批、排污许可、环保税等数据整合起来,研发了“涉水排污监管公益诉讼法律监督模型”。通过开展专项整治,立办公益诉讼案件132件,提出检察建议110份,提起行政公益诉讼2件,并会同行政机关签订《关于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确保预防性治理见真章、出实效。

“水资源是黄石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作为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以及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战场,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是黄石检察人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法治责任、检察责任。”黄石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项金桥说。

责任编辑:陈嫣然 值班主任:张欣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