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吕锐
通讯员 蔡瑾瑜 张俊光 靳晰
1月8日,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渑淅高速淅川至豫鄂省界段项目丹江小三峡特大桥首节钢箱梁顺利完成吊装,标志着大桥全面转入主跨钢箱梁悬臂拼装施工阶段。
渑淅高速淅川至豫鄂省界段北起河南淅川,南至豫鄂省界顺接湖北十淅高速公路,全长24.838千米。项目关键控制性工程丹江小三峡特大桥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库区内,大桥全长919米,主跨536米,是目前国内最大跨径跨峡谷分离式混合梁斜拉桥。
施工现场
中交二航局渑淅高速项目总工刘宁波介绍,受地形限制,丹江小三峡特大桥两座主塔距深水区约90米远,建设团队无法将钢箱梁从水面运输船自下而上直接吊装到位,还需要进行横移。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设团队采用了缆索吊装工艺,规避了这个施工难题。这也是河南省首次在斜拉桥施工中采用缆索吊吊装工艺。
本次完成吊装的首节钢箱梁长5.1米,宽41.5米,高3.5米,重达168吨,全桥共分35个吊装节段,最重的节段重312吨,总钢材用量接近万吨。
施工现场
在缆索吊安装过程中,建设团队研发并应用了一套缆索吊智能数据监控系统,通过在缆索吊系统不同部位设置的索力、震动和电流等各项传感器,结合智能操作平台,实时监测吊装作业中的重量、速度、行程等关键数据,通过互联网,为工程建设提供预警及限位信息,确保缆索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高效。
丹江小三峡特大桥桥梁主塔紧邻库区,除了环保要求极高外,还面临着山岭陡坡、硬岩地质条件等困难。
中交二航局项目经理陈成介绍,桥梁桩基施工过程中一般采用冲击钻,但冲击钻在钻进、携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泥浆,势必会对水源造成污染。项目建设团队经过多方努力,研发并应用了全球首台2.5米大直径气动潜孔锤,国内外首次实现生态库区超厚硬岩桥梁大直径长桩成孔一次性成孔,大幅度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水源不受泥浆污染,最大限度保护了丹江口水库水质。
“来时绿水青山,走时青山绿水”是建设者们的庄严承诺。
施工现场
渑淅高速公路丹江小三峡特大桥预计于2025年底建成通车,届时,河南淅川到湖北丹江口的通行时间可实现压缩1小时以上,大大缓解沿线丹江口水库库区三百万居民的出行困难,开辟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之间产业发展、人流物流新通道。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