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磬和赵淑丽夫妻在家中合影。
“酸甜苦辣一双筷,风霜雨雪同乐愁”——朴实无华的诗句,恰如邯郸走出的八旬伉俪刘振磬与赵淑丽的一生。从旧自行车后座的青春歌谣,到跨越山海的千封鸿雁;从修补的“彩色婚纱照”到全球足迹的重叠。六十年风雨同舟,他们在时代的画卷上共同书写着“同乡同梦、同甘共苦”的岁月长歌。
童年一瞥,命运悄然牵红线
20世纪60年代,同为河北邯郸人的他们,童年走亲访友时曾匆匆一瞥,却在命运的安排下,由亲戚牵线结为连理。“我们算是先婚后爱,但她的温柔与智慧,让我认定此生就是她。”83岁的刘振磬回忆道。而在同龄妻子赵淑丽眼中,那个总爱在骑自行车时为她哼唱《谁不说俺家乡好》《草原之夜》的少年也始终如一。即便后来因工作分居近13年,每一封书信都承载着他们对彼此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许。
1964年,刘振磬作为新中国培养的首批外贸专业人才,从天津财经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湖北省进出口公司工作。1965年春节正月初五,刘振磬回到邯郸与赵淑丽结为连理。婚后,刘振磬在武汉上班,赵淑丽则留在河北边工作边抚育一双儿女。回忆起结婚时的简朴,刘振磬满是歉意:“一床旧被、一床新被、几斤糖果,连张结婚照都没有……”但赵淑丽从未有过怨言。她相信,只要心在一起,日子就有盼头。直到1972年,赵淑丽才得以调至武汉,与丈夫团聚。那时的他们,连张新床都添置不起,一张从邯郸运来的破脚木床,见证了他们的相濡以沫。
丈夫心思细腻却易急躁,妻子性情温和却又粗心,但就是这样不完美的两个人相互包容,将生活逐渐过得圆满。丈夫体谅妻子,“那时家里有个五屉柜,我们赚了钱就放里面,每次家里有事需要用钱,商量好数额后由她来给,这样她好做人”。妻子也劝解丈夫,“他性子急,吃饭时孩子不听话犟嘴,他伸手就要打,我每次都劝,劝了不听吵起架来,我就直接往外走,都是他道歉。慢慢地,他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为了弥补没有结婚照的遗憾,他们用老照片电脑合成的婚纱照。
牵手风雨,带她重走他的路
1984年,刘振磬又被外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二人再度两地分居。
在赵淑丽眼里,20世纪就从事外贸工作的刘振磬早早就见识过大千世界,却坚持着勤俭、踏实的本性,“哪怕在香港工作,他都没主动在外面吃过一顿饭,午饭、晚饭都是自己做”。靠着省下来的钱,刘振磬为家里添置了洗衣机、冰箱,为妻子买了手表、手镯,后又将儿子送去澳大利亚留学。而在刘振磬眼中,独自带着一双儿女的赵淑丽温柔、坚韧,“书信里从未诉苦,满是鼓劲的信心,在外派时其他妻子都哭了,只有她没哭”。
2007年至2019年,二人都退休后,刘振磬将妻子带着满世界旅行,如歌曲《牵手》里唱的“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日本……和妻子一起,刘振磬几乎重走了大半以往他曾出差过的地方。
懂英语的他充当妻子的翻译,做攻略做好妻子的导游,还身兼妻子的美图摄影师,尽力弥补年轻时的遗憾。而那张在照片修补技术成熟后重新彩印的“婚纱照”,更是他们爱情最美好的见证。
同桌的你,并肩同行绘同心
回到家中,这对老夫妻又找到了新的乐趣——绘画与书法。2012年,他们一同踏入老年大学,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刘振磬会在妻子画完花朵后,细心添上大雁、落款,让每一幅作品都充满爱的温度。“同乡同事、同床同梦、同甘共苦、同学共乐”,他们有了“六同伴侣”的美名。
2021年搬至恋湖社区后,刘振磬、赵淑丽夫妇凭借精湛的书画技艺,成为文化志愿者,连续四年为居民免费写春联,用艺术传递温暖与希望。
提到人生中难忘的瞬间,求学的艰难、工作的波折似乎在刘振磬眼中都不算什么,唯有前几年赵淑丽一次病重,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刘振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那时候,我真的很怕失去她”。赵淑丽康复后,刘振磬将妻子宠成了公主,买菜、做饭全包,而赵淑丽则主动承担起早餐和家务,用行动诠释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情。
如今,在东西湖区金银湖街道恋湖社区,刘振磬与赵淑丽的故事传为佳话。谈及夫妻相处之道,刘振磬深情地说:“夫妻就像一双筷子,酸甜苦辣、磕磕碰碰都要一起过,珍惜彼此。”这,便是他们爱情最动人的旋律。
(文:李伊珏 通讯员王敏 图:喻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