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殷洁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3日,由新洲区红色文化研究会、区诗词楹联学会、区教育局关工委、区关工委联合编撰的《新洲红色纪念地诗集》首发式在新洲区委老干部局四楼会议室隆重举行。
“当万物以凋零的方式告别,唯有红枫,挟将军气势,傲视群雄……”活动现场,新洲区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和平致欢迎词并详细介绍了诗集编撰的背景与意义。出席活动的领导与嘉宾向教师代表捐赠了《新洲红色纪念地诗集》,新洲区关工委主任洪保平向区红色文化研究会赠送了书法作品。随后,与会人员共同聆听了诗词朗诵,在抑扬顿挫的声韵中感受红色诗歌的力量。
作为诗集主编之一,新洲区政协常委、区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燕在研讨环节分享了编写体会。她从政治性与文学性的融合、开创性与启迪性的彰显、传承性与发扬性的赋能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相关与会人员围绕诗集的政治性、文学性、教育性、开创性等方面展开讨论交流。
据了解,《新洲红色纪念地诗集》以新洲区37处红色坐标为创作根基,集结全国147名诗人近600首作品,首次实现现代诗歌、古典诗词与摄影作品的跨界融合,让“红色史诗”在文字与光影中焕发时代光芒。
从将军山松涛低吟的《将军山红枫》,到涨渡湖畔芦花飞雪的《浣溪沙·谒涨渡湖抗日纪念碑》,诗人们以墨为镐,在时光的岩层里奋力开凿,让信仰的矿脉显露光芒。这些诗篇里,既有《诗经》赋比兴的基因,也有《楚辞》香草美人的风骨,更流淌着《国歌》澎湃的韵律。黄褐陶上的细绳纹与纪念碑上的五角星隔空对话,问津书院的弦歌与中国星谷的号角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红色基因与千年文脉交织的当代乐章。
“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应成为推动当代发展的精神动能。”新洲区关工委主任洪保平表示,新洲区后续将以诗集为起点,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红色新洲・光影传承”“跟着诗歌游红色新洲”等系列行动,让37处红色坐标成为中小学思政课堂的“活教材”,让诗人笔下的信仰力量转化为投身新洲区“高水平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大战略建设者们的热血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