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孙婷婷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不少年轻家长们吐槽,自己抽不出空只能请长辈帮忙照看孩子,然而常常因教育观念不同发生争执,或是担心爷爷奶奶过于宠溺或疏于管教,对孩子行为习惯“杀伤力”极大。
隔代育儿的矛盾怎么解决?怎么才能拥有好的家庭教育?前不久,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武汉市东西湖区关工委通过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方式,解锁了另一种模式下的家庭教育,破解隔代教育难题,爷爷奶奶用这些优势也能带好娃。
社区开设“爷爷奶奶一堂课”,老人走上“讲台”言传身教
2月8日中午,11岁的小宇(按受访者要求化名)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倒油、翻炒、起锅,姿势熟练,一道西红柿炒鸡蛋新鲜出炉,一家人围坐一块热闹地吃起来。小宇从8岁起,在外婆刘丽霞的带动下学习做饭,只要时间充足,他会为自己和家人准备早餐、炒菜,平时也会帮助外婆分担洗碗、扫地等家务。
刘丽霞退休前是名教师,目前居住在东西湖区金银湖街花城社区,也是社区“爷爷奶奶一堂课”的成员之一。她说女儿女婿工作忙,没有时间管孩子,隔代教育的重担落在她的身上。在刘丽霞看来,作为老人也有义务管好自己的“责任田”,要关爱孩子,不要溺爱孩子,老人要从思想上、行为上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导向。“我们不想孩子成为熊孩子,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刘丽霞说,平时她也会有意识地带外孙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学习剪纸等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生活技能、学习为人处世。
花城社区书记魏彦辉介绍,他们邀请以刘丽霞为代表一群身怀技能的爷爷奶奶在退休后,走上社区“讲台”,结合老人们自身的特长、阅历,通过“爷爷奶奶一堂课”的形式培养、教导社区的孩子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传统文化、生活常识,充分发挥了爷爷奶奶的价值,也吸引不少社区参与隔代教育的爷爷奶奶带着孩子到社区上课。
花城社区孩子们正在上“爷爷奶奶一堂课”
目前花城社区“爷爷奶奶一堂课”主要是结合东西湖区的人文风俗、传统和艺术形态,设置了《我听爷爷讲党课》《我和奶奶做手工》《我和爷爷去观鸟》《张爷爷的湖北大鼓》《孔奶奶的艺术剪纸》等五大类的定制课程。“我们平时授课中也会和其他爷爷奶奶们一起分享隔代教育的心得和理念。”刘丽霞说。
花城社区居民为孩子授课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成员注重言传身教,才能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街组织“五老”人员,深入挖掘柏泉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历史,编写面向中小学生的课外读本,向青少年讲述本地优秀传统家训家风故事和古镇的发展变迁。这些“乡土教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新沟镇街的“五老”人员开展了“爷爷给我讲故事、奶奶给我说孝道、爷爷带我做公益、奶奶教我做家务、爷爷奶奶和我一起读国学”等“两讲两做一共读”项目。金银湖街、吴家山街等街道关工委利用“名五老工作室”开展“茶话家风家教”等活动,为家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这些举措是各级关工委破解隔代教育难题的生动缩影。
以东西湖为例,近年来,湖北省关工委高度重视家风传承教育,通过树品牌、打造特色项目等方式,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省关工委副主任刘传铁介绍,近年来,全省各级关工委按照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关于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要求,结合青少年成长规律,打造了一些家庭教育品牌,支持和引导更多“五老”在关心下一代的广阔舞台上老有所为、发光发热,充分发挥“五老”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
“一老一小”结对参与公益项目,培养孩子“主人翁”意识
家门口花坛里的绿植成了小学生张紫萱的牵挂,她经常带着爸爸妈妈一起参与养护。2月8日,途经长青街二雅社区门口,水泥路两旁的绿化盆栽在冬日里呈一派青翠。仔细瞧,可见每个盆栽下方都写着花箱认领牌。张紫萱也是领养人之一。
2023年11月,在舵落口大市场商户65岁的侯国福的发动和倡议下,二雅社区多位“五老”成员一起参与,大家捐资捐物,购买树种、花箱,带着社区孩子们一起动手打造了家门口的花箱,并为其取名“一老一小睦邻花箱”。侯国福介绍说,社区门前的这条马路经常有大车路过,灰尘大,绿化不规整,小朋友平时会乱摘,于是提议社区,邀请小朋友们一起参与管理做个花箱,不仅美化环境,也能保护行人安全。侯国福和4位二雅社区的小朋友共同认领了一个花箱。
二雅社区“五老”成员带领小朋友们一起打造“一老一小睦邻花箱”
二雅社区党支部书记薛刚介绍,在五老的带动下,小朋友们强化了“主人翁”意识,大家一起参与社区共同管理,效果明显,经常能看见小朋友们、社区居民路过时,主动维护花箱卫生、养护绿植,大家缔结了护花公约。他补充道,社区经常邀请辖区“五老”及小朋友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打造了“一老一小睦邻花箱”“共享图书角”等多个社区品牌项目,通过一老带一小的方式,帮助青少年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破解隔代教育难题在于如何有效地为“一老一小”提供成长平台、打造服务阵地,打通向乡村、社区等场所延伸的服务青少年的“最后一公里”。以二雅社区为代表,长青街11个社区形成了“一社区一关工委服务品牌”,每个社区结合自身资源,充分挖潜,发挥五老的示范带动作用,利用社区家长学校阵地,邀请“一老一小”共同开展丰富的活动和内容。如三民社区结合辖区学校资源丰富的优势,常年开展安全宣讲进校园活动、金鼎湾社区以露台为活动营地,开展种子计划、植物科普、种植养护和农耕文化等系列绿色环保活动,打造青少年家门口的屋顶花园“自然成长营”。
培训“五老”为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团队为隔代家庭提供咨询服务
“小华语文、数学都考到了甲类,英语考了91分。”小华(化名)的爷爷给华中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师大”)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艳萍发来感谢信。小华读小学时,家庭遭遇变故,父亲去世,经常表现出担忧爷爷奶奶去世后自己生活情况的设想,学业一落千丈。欧阳艳萍在一次社区送课中,小华的爷爷希望她们能够帮忙照看孩子。
华师大家庭心理辅导团队为小华做辅导
2021年,东西湖区关工委与华师大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家校社共育研究工作站,开展家庭教育科学化专业化提升与研究,利用华师大智力资源,帮助制定并指导实施家风家教品牌建设规划。为此,该工作站定期为社区送课、为各类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收到了小华爷爷的求助后,华师大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为小华开展专业心理评估,经测评发现小华患有重度抑郁症,家里两位老人内心十分着急,也不敢与其他人倾诉,担心别人会用异样眼光看待小华。随后,华师大家庭心理辅导团队介入,在社区、街道多方的帮助下,现在已经上五年级的小华学习成绩有了大幅提升。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往往孩子心理、行为出现异常,多半与家庭教育、家长行为习惯、家庭关系有直接联系。”华师大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高银华说。为此,华师大每年为东西湖区培训百名以上家教骨干、选树不少于100家好家教好家风典型家庭,并且为辖区教师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为辖区“五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书认定考试,扩充了家校社教育的社会力量。目前,有436名“五老”学员通过华师大专业测试,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活跃在社区、小区和家长学校开展传帮带,开展包括亲子活动、隔代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方面活动。
作为一名“五老”成员夏道季对此深有体会,他说自己很受教育,思考隔代教育如何教好孩子,自己现在也在带孙辈,他虽然把自己的子女抚养成人了,但现在时代变了,自己过去认识不到位,孩子是白纸,需要大人一点点灌输,自己也要与时俱进学习。他现在经常到学校里给孩子们授课,分享一些写作业的心得体会、教小朋友做家务等。
老师家长共同写学生日志,一沓手册记录孩子成长
2月8日,长青街幸福小学四年级小学生李泽璞翻看起他的《幸福成长手册》,看看妈妈对他的评价。这样的《手册》,他目前积攒了4本,一沓沓手册记录了他从二年级到四年级的成长经历。“我每天都会翻手册,看到老师表扬自己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鼓励,想看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督促我自己养成好习惯。”李泽璞说,他最喜欢手册中讲述“我的故事”,老师会分享一些他在学校的“精彩片段”,像回忆录一样,妈妈也会经常鼓励和表扬他,现在他的成绩进步很大。
家长填写《幸福成长手册》
这本《幸福成长手册》是长青街幸福小学教师原创发明,它就像一本“学生家校生活日志”,由老师和家长共同撰写,家长负责填写孩子在家表现,老师则汇报孩子在校情况,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幸福小学校长宋勇说,该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很多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在该校就读,家长多为双职工家庭,无暇顾及孩子教育,为此,经过该校研究,印制了《幸福成长手册》方便学校与家长沟通,家长每天翻阅《手册》可以掌握孩子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家长也可以将孩子在家的表现、所见所闻所感填写在手册上,方便老师掌握,一切采取自愿参与的方式进行。
《手册》的创始人文权袒露设计小心思,为了减轻家长和老师负担,设计内容以表格形式呈现,家长可以按照不同维度为孩子的行为评等级,涉及行为规范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情绪管理等类别,老师则填写孩子们在学校的情况,评价和表达以积极鼓励为主。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设计了《幸福家校社报纸》,按月刊登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内容,线上线下均可以查阅。曾经有位开出租车的单亲爸爸反馈,由于工作原因,无法时刻与孩子交流,他的小孩就把内心的想法以及对生活、学习需要的帮助写在手册上,这位父亲每天回家后,不管多晚都回来看一遍手册,和孩子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
《幸福家校社》报纸
“这本手册对孩子影响很大,现在孩子行为有明显变化,以前找了很多办法不奏效,现在他在家、学校表现都很好,变得耐心多了。”四年级2班家长宋女士告诉记者,她是河北人,因工作需要定居长青街,孩子原来脾气急,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小动作多,原来拿孩子没有办法。后来在幸福小学老师介绍下,开始使用《手册》,孩子每达到一个小目标,就给孩子奖励,引导孩子规范行为,此外,她定期看校报,收集有孩子的内容,留存报纸作为纪念,鼓励孩子。“作为家长,我很想看到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点滴,现在孩子经常给亲戚炫耀自己上报纸了,他的一些学习习惯进步很大,我们省了不少心。”宋女士由衷地为学校举措点赞。
张松担任幸福小学六年级2班的班主任,她说《手册》对教学也有很大帮助,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异常、课堂表现不佳的原因,可以联合家长一起共同想办法努力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学校还会定期与辖区社区联合开展活动,我们会带着孩子一起参与,通过这些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沟通技能、增加参与感,这些内容都会反馈在校报上或者手册上,家长都很喜欢看。”张松说。
宋勇介绍,学校办学理念就是“每天一点进步,每天一点幸福”,通过《幸福成长手册》和《幸福家校社报纸》动员学校、社区和家长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时刻感受到多方的关爱,可以让孩子在进步中感到幸福、快乐,健康成长。
省关工委主任苏晓云指出,要总结东西湖经验,面向全省推广。只有“家校社”共同努力,才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后续全省各级关工委还将深化“‘五老’弘扬好家教好家风”主题活动,讲好红色家风故事,引导青少年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