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中学女生朗读自己作文的视频火爆出圈,让无数网友在泪眼婆娑中“想家了”。这篇名为《旧轨还乡》的作文讲述了一个温情满满的故事(点击查看)。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这就是我们的故乡。
要写好故乡,不能只停留在场景描述,看看那些经典作家的笔下,他们如何赋予故乡独特的灵魂,也许你的笔下会流淌出一个不一样的故乡。
孙犁《老家》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冰心《寄小读者》
故乡没有这明媚的湖光,故乡没有汪洋的大海,故乡没有葱绿的树林,故乡没有连阡的芳草。
故乡只是尘土飞扬的街道,泥泞的小胡同,流汗的人力车夫的奔走。我的故乡,是一无所有!
——故乡纵是一无所有,然已有了我的爱。有了我的爱,便是有了一切!灰色的城围里,住着我最宝爱的一切的人。
陈忠实《重返乡下》
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
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公刘《日暮乡关》
我常常拖上一只腰盆,当作小船,划进池中,利用“归宗”的特殊身份,随意采菱角摘莲蓬吃;说实话,打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尝过那么清甜可口的水生果实了。
每想起那番滋味,我都不免对大自然油然感恩,并且生出妄念来,希望重演这一幕。只是光阴不再,人生不再,奈何!奈何!
柯灵《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一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舒婷《童年絮味》
呵,夏天最是快活,夏天有长长的假期,可以整天泡在海水里。
度完暑假的孩子都晒得黝黑,动作更加机灵,突然长高了许多。秋天的南方阳光最浓稠,而且不炙人,秋游野餐,秋季运动会陆续举行。
冬天也不错,人人想着过春节,新衣服、压岁钱、放鞭炮,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前头等着,冬日的寒风又算得什么!
朱成玉《乡村的骨骼》
我知道,在乡村里,除了父亲的喉咙,还有一种东西,在慢慢嘶哑。比如窗外的山风,像一个赶路的赤脚郎中,慌张地推开一扇扇木门。
不管是寒潮将至,还是春天即来,它都是一副慌里慌张的模样,像极了村里的小伙子,一把倔强憨直的骨头,不问青红皂白地,报了喜,或者,闯了祸。
张抗抗《故乡在远方》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刘亮程《大地上的故乡》
那一刻,我知道每个黄昏的太阳,其实都落在我的家乡。那里的弯曲道路,土墙房屋,以及鸡鸣狗吠的声音,孩子哭喊的声音,牛哞马嘶的声音,都被落日照亮,一片辉煌。
那个被我扔在远处的家乡,让我从小长到青年的遥远村庄,在一个午后的夕照中,被我看见,我开始写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