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实验初级中学 刘泉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我”的视角讲述了我们一家在哲尔赛岛偶遇叔叔于勒的经过,除了巧妙运用双线并行,明暗交织的结构,还巧妙设置了悬念,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1.人物出场,巧设悬念
文章开头,没有直接介绍于勒,而是交代了我们家经济境况不好,刚刚够生活。先写“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接着列举家里人节俭度日的种种情形,然后笔锋一转,“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可是”一词强调语意转换,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我们一家在如此拮据、痛苦的情况下,会一直持续这种一反常态而又呈周期出现的海边散步行为?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紧接着,父亲“永不变更”的这句话,道出了我们一家之所以那么“反常”的原因,原来是去海边栈桥上等候于勒。那么,于勒是谁?为何一家人这么盼望他的出现?由此,又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
紧接着,文章在层层铺叙中,自然引出了于勒,“父亲的弟弟于勒,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唯一的希望”与“全家的恐怖”形成巨大的反差,鲜明的对比,又是怎样造成的?这两种堪称云泥之别的人物评价,再次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
2.运用插叙,巧妙化疑
紧接着,作者运用插叙写法,交代了于勒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的恶行以及他糟糕的为人,补充了他为此被打发到美洲,而后又两次写信回家报喜的经历。
适时的插叙,不仅让读者对于“希望”和“恐怖”的评价缘由有了大致印象,也巧妙化解了读者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的疑惑——因为“那时”他是受人追捧的富于勒,而“此前”他是让人憎恶的穷于勒。恰当的插叙,可以补充背景材料、相关内容,交代情节脉络,既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避免了结构上的平铺直叙。
3.写信一事,暗下伏笔
文中有个重要的设计,即于勒给“我”父亲写了两封信。这为下文埋下两个伏笔:一是小公务员看到信后,决定不再犹豫向二姐求婚;二是得知求婚喜讯,我们一家决定举行婚礼后去哲尔赛岛旅行,结果偶遇于勒。信的设计,让情节环环相扣,彼此照应,让故事有了波澜,得以发展并最终达到高潮。
从父亲偶遇于勒的惊慌失措,到母亲求证后的憎恶防范,再到父亲小心翼翼同船长攀谈最终确定于勒身份梦想幻灭后,一家人绝望痛苦地逃离哲尔赛岛。求证年老水手真实身份(即于勒)这一过程,也同样写得悬念迭起,动人心弦。
4.结尾留白,引人深思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哲尔赛之行就此结束,文章也戛然而止。人性的善与恶,真与假,尽在细节之处展露无遗。至于姐夫有没有发现蛛丝马迹,他和二姐的婚姻是否受到影响?于勒叔叔后来怎么样了?我们一家人从此有没有再遇到他……文中不再赘述,而是点到为止,留下悬念,引人深思。一个悬念揭开,又生一个悬念,就像结尾处的“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故事的走向不明,却又给读者期待与想象,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总而言之,《我的叔叔于勒》这篇短篇小说,主要从以下四点出发,将故事讲得具有悬念感:关键人物的出场,层层铺垫,设置悬念;表达顺序上,运用插叙,解释悬念;情节构思上,巧设伏笔;结尾适当留白,引人遐想。
在今后的写作中,如果我们也能恰当地采用这几点,相信也能更好地写出具有悬念感和深度感的好故事。
以上稿件来源于帅作文报,更多优秀内容可扫码关注帅作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