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做人重品德,堂堂正正、规规矩矩,才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养成良好的品行,不仅可以让自己受益,更可以影响周围的人,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名言集锦】
治家者先修己,修己者先正心。(《宋史》)
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己以恭俭为先。([宋]胡宏)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艾青)
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冰心)
【范例语段】
人贵有恒。事实证明,但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不是有恒心、有毅力的强者。他们聚焦主 要目标,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在坚持中集聚力量、成就作为。“时代楷模”王继才在条件艰苦卓绝的开山岛上为国守岛 32 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当代愚公”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区,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用产业为乡亲拔除“穷根”。古人说得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葆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蓄积水滴石穿的韧劲,一个人终将在平凡中书写不凡。(摘自《人民日报》,原标题《“作之不止”,方有不凡》)
修身律己自古就是有识之士的人生信条。“修身”一词最早见于《墨子·非儒》:“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修”的本义为“装饰、修饰”,后来引申为内在的修养。先秦儒家极为看重“修身”。比如,孔子多次提到“修德”“修己”,孟子提出“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荀子提倡“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贯穿于这些思想家论述之中的是,他们普遍倡导通过修身养性来砥砺品格修养和道德情操。“律己”出自《谢曾察院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其大意是要严格约束自己,这样才会取得事业成功。
(摘自《光明日报》,原标题《严以修身,严以律己》)
【事例速览】
一双掉渣的鞋子
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录制现场,一个“小事故”打动了无数网友。主持人撒贝宁发现,地板上不断出现黑渣,原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鞋底老化掉落的碎屑。王志珍院士自嘲“出了洋相”,现场观众却致以掌声。
王志珍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出国访问的学者,为胰岛素研究做出了诸多贡献。从播出的节目看,虽年过八旬,但王院士精神矍铄,仪表得体,并非是不注意自身形象的人,作为院士,其经济状况也绝不至于买不起一双新鞋。在节目中,王志珍讲述了自己几十年来从事科研的经历,表示直到现在她依然坚持每天去实验室工作。“在实验室里我才觉得踏实、快乐、幸福。”王志珍说。
素材解读:王志珍院士不讲求个人物质享受,而是用自己的科研工作撑起了国家脊梁,生动地展示了何为科学家精神。这双掉渣的鞋,就是科学圈最前沿的时尚;这种不在意物质享受的淡泊,就是科学家应有的本色。科学家和院士最美的形象,无法用金钱包装,只能用自己的人品、对科学的追求、对国家的贡献去衡量。
一条老旧的裤子
2023年12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90岁高龄的沈世钊,向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人民币300万元,用于支持土木学院发展建设。虽然捐赠了300万元,但他平时生活十分节俭,几十年的旧衣至今仍在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孙瑛表示,看到沈老师穿的上衣有20年了,穿的裤子也有30年,他家里的用具甚至可能都有用到70年的。
从亚运会场馆、鸟巢到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天眼”主动反射场的大跨空间结构,作为我国大跨空间结构的开拓者,沈世钊带领他的团队出手必是大作。“做学问,首先是学会做人,否则学问做不大。”沈世钊说。干土木项目,很容易名利兼收,但他从不让团队成员承接普通工程的设计。“是否有不甘?”面对记者的提问,38岁的副教授张清文真诚作答:“我们的每一次进步就代表国际大跨空间的进步,成就感岂是多挣钱能获得的?”
素材解读:不做经济效益好的常规项目,专注难度大耗时长的国家工程,别人看到的是自找苦吃,沈世钊执着的是大国重器。正是这种一切奉献祖国的态度,让他成就了自己的人生。(综合自央视网、人民网、光明网)
以上稿件来源于帅作文报,更多优秀内容可扫码关注帅作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