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贾平凹:一位特点鲜明的文学大家

极目新闻 2023-11-14 16:45:41

导语: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熠熠生辉的文学奇才,在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都取得杰出的成绩。有人说他的散文具有浓厚的中原文化气息,比他的小说还要出色。的确,传统文化的丰富积淀、自身非凡的语言天赋,加之西北地域的浩瀚滋养,使其散文作品平白中流溢澄澈,朴实中彰显真诚,极富生活情致和个性。

【作家故事】

一个生活里的“笨蛋”

贾平凹常说:“我是个笨人”。有段时间,他下决心要用电脑写作。电脑搬回来了,可他不会打字。用拼音吧,他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哪里还谈得上拼音?用五笔吧,就是把字根贴在墙上,他也记不住。勉强写了二百来字,他就发誓再也不用电脑了。贾平凹家里有车,但他不开。因为他当年骑自行车时摔断过腰,还撞过不下五个人。贾平凹也用手机,但除了接打电话,手机的其他功能对他而言基本上是个摆设。有一次,他说:“我这手机怎么没有来电存储功能?”别人拿过去一看,什么功能都有,只不过是他不会用。那人指导了半天也教不会,只好找张纸来,用最浅显的语言写下手机来电存储功能的操作方法。

一个热爱写作的“傻子”

1970年,十九岁的贾平凹离开家乡来到西安求学。自小酷爱读书写作的他,利用课余时间尝试着给杂志社和报社投稿,幸运的是,他真的收到了稿费,这极大地刺激了他的创作热情,使他决心成为一名作家。毕业后,贾平凹在雁塔区某个村子租下一间条件简陋的小房子,开始了正式的写作生涯。可上天并未因为他的勤奋就对他格外的青睐,接二连三的退稿,让他渐渐开始怀疑自己不是写作的料,就在这个时候,《西安晚报》通知他去领取一元稿费,钱虽不多,却像给他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他开始慢慢地摸索出写作的门道,积攒了名气,也改善了生活。写作之余,他把当年的退稿信拿出来数了数,竟然超过了二百封。换作别人可能早都选择退缩了,可他就像是别人口中的傻子一样,认准了前行的方向,就一根筋走到底,终于成为著名作家。

一个有气节的文人

此事跟他的书法有关。有一年,陕西一个著名媒体组织了一场书画义卖活动。贾平凹为了献爱心现场挥毫泼墨,写就的作品很快被企业家高价买走,所得润笔费也捐献给受助对象。这时,某个市领导走过来拍了拍贾平凹的肩膀说:“贾老师,你的字不错嘛,我的办公室墙上一穷二白,你给老弟动动笔,写几个字补救一下。”贾平凹明白他是借势索要的意思,却扔出一句字正腔圆的陕西话:“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俺一概不送白食,你想要的话,拿钱来换。”市领导被噎得哑口无言,缓过神来愤然离去。贾平凹不卑躬屈膝阿谀权贵,是对文人气节最好的阐释。

【美文苑】

静虚村记(节选)

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

前年初,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

村子南九里是城北门楼,西五里是火车西站,东七里是火车东站,北去二十里地,又是一片工厂,素称城外之郭。奇怪台风中心反倒平静一样,现代建筑之间,偏就空出这块乡里农舍来。

村子并不大,屋舍仄仄斜,也不规矩,像一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自然,只是没花,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在城里,高楼大厦看得多了,也便腻了,陡然到了这里,便活泼泼地觉得新鲜。先是那树,差不多没了独立形象,枝叶交错,像一层浓重的绿云,被无数的树桩撑着。走近去,绿里才见村子。

拢共两条巷道,其实连在一起,是个“U”形。屋舍相对,门对着门,窗对着窗;一家鸡叫,家家鸡都叫,单声儿持续半个时辰,巷头家养一条狗,巷尾家养一条狗,贼便不能进来。几乎都是茅屋,并不是人家寒酸,茅屋是他们的讲究:冬天暖,夏天凉,又不怕被地震震了去。从东往西,从西往东,茅屋撑得最高的,人字形搭得最起码的,要算是我的家了。

当年眼羡城里楼房,如今想来,大可不必了。那么高的楼,人住进去,如鸟悬窠,上不着天,下不踏地,可怜怜掬得一抔黄土,插几株花草,自以为风光宜人了。殊不知农夫有农夫得天独厚之处。我不是农夫,却也有一庭土院,闲时开垦耕耘,种些白菜青葱。菜收获了,鲜者自吃,败者喂鸡,鸡有来杭、花豹、翻毛、疙瘩,每日里收蛋三个五个。夜里看书,常常有蝴蝶从窗缝钻入,大如少女手掌,五彩斑斓。一家人喜爱不已,又都不愿伤生,捉出去放了。那蛐蛐就在台阶之下,彻夜鸣叫,脚一跺,噤声了,隔一会儿,声又起。心想若是有个儿子,儿子玩蛐蛐就不用跑蛐蛐市掏高价购买了。

天旱了,村人焦虑,我也焦虑,抬头看一朵黑云飘来了,又飘去了,就咒天骂地一通,什么粗话野话也骂了出来。下雨了,村人在雨地里跑,我也在雨地跑,疯了一般,有两次滑倒在地,磕掉了一颗门牙。收了庄稼,满巷竖了玉米架,柴火更是塞满了过道,我骑车回来,常是扭转不及,车子跌倒在柴堆里,吓一大跳,却并不疼。最香的是鲜玉米棒子,煮能吃,烤能吃,剥下颗粒熬稀饭,粒粒如栗,其汤有油汁。在城里只道粗粮难吃,但鲜玉米面做成的漏鱼儿,搅团儿,却入味开胃,再吃不厌。

小女来时刚会翻身,如今行走如飞,咿呀学语,行动可爱,成了村人一大玩物,常在人掌上旋转,吃过百家饭菜。妻也最好人缘,一应大小应酬,人人称赞,以至村里红白喜事,必邀她去,成了人面前走动的人物。而我,是世上最呆的人,喜欢静静地坐地,静静地思想,静静地作文。村人知我脾性,有了新鲜事,跑来对我叙说,说毕了,就退出让我写,写出了,嚷着要我念。我念得忘我,村人听得忘归;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邀听者到月下树影,盘腿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睡入梦,风止月明,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

赏析:本文符合美文的三个特点:语言有味、画面唯美和哲理深刻。文章的开篇即用议论的方式点明主旨:如今找寻热闹繁华的地方容易,找清静拙朴的地方很难。这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文,作者对栖身的村落景色古朴天然、生活充满趣味、吃食绿色健康、人与人之间融洽和谐的描写。结尾处作者如欧阳修般揭开悬念“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仔细揣摩名字不难发现,静是闹中取静,虚亦是实中有虚,归根结底是要提醒我们,追寻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作者在这里用心生活,静心写作,开启了创作人生。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中学 王宏亮)

以上内容选自帅作文周报高中版,更多优秀内容可扫码关注帅作文公众号


责任编辑:周静文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