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从寒门书生到一代大儒——品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

极目新闻 2023-11-01 17:05:20

课本重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技巧总结】

条理清晰,彰显思维

宋濂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无书与无师。后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讲述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借书抄录,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终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文章清晰的结构和准确的表达将作者杂而乱的求学经历表达得有条有理而重点突出。2021年全国Ⅱ卷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修身为弓,矫思为矢,是横渡理想河汉的舟楫。其实,修身和端正思想贯穿着我们青年人生涯规划的四部曲一一学业、专业、职业和事业一一的全过程。古有宋濂家贫求学之励志榜样,“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今有时代楷模杜富国危急时刻冲锋在前,“你退后,让我来”。无论是宋濂的以修身为乐、甘之如怡,还是杜富国的舍生忘死、刚毅果敢,无不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追求的价值。修身是育花,需一丝不苟,倾情浇灌;矫思是整枝,删旁逸斜出,引导茁壮成长。学古鉴今,我辈责任!选自《信念为楫渡河汉,奋斗为羽翔云霄》)

【素材破圈】

我们认识宋濂这个历史人物,可能自课本中的《送东阳马生序》始。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讲述了自己幼时艰难求学的经历,家贫而志坚的少年学子,冒风雨,访明达,对老师色恭礼至,身着破袄处锦绣丛中而神色自若,甘于贫贱而乐在其中,最终学有大成。

宋濂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不已,受益颇深,做学问和做一切事皆是如此,非得下苦功,立苦志,用苦劲不可,只有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和痛苦,才能取得常人难以达到的成就和业绩,这对我们青年学子端正态度,勤学深思尤其有启迪意义。

1.课本外的宋濂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不管是为文还是为人,宋濂始终正直、纯粹。朱元璋相当欣赏他的品行:“若宋景濂者事朕十九年,而未有一言之伪,诮人之短,宠辱不惊,始终无异,其诚君子矣乎?匪止君子,抑可谓之贤者矣。”

2.破圈升级

青年人都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都知道要通过自己的踏实努力去赢得成功,可生活中,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些人的努力常常只有三分钟的热情;有些人只满足于自己生活的“小确幸”中;有些人很容易在周围环境里迷失自我,忘却初心。殊不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大浪淘沙的过程,生活的波浪,会一点一滴淘汰掉那些意志不坚定,目标不明晰,做事凭激情,遇事易躺平的假装努力者,留下来的都是经过风浪刷洗的砥柱。宋濂的经历不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吗?笑对贫困,不畏艰难,尊师重道,追求真理,初心不改……宋濂的事例,留给我们太多的启示。

【运用示范】

说“宽容”

与其一味强压失误的苗头,最终得到畏葸不前的“绝对安全”,不如怀着容误之心,以宽容的态度包纳错误,给孩子留下温暖和继续向前的勇气。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大儒宋濂少时即嗜学,当他趋百里外,跟随乡之先达潜心学习时,也曾不断地援疑质理。试想乡野小儿,立侍尊者之左右,又怎么会没有一丝失误?倘若先达亦如漫画中的母亲,对宋濂的失误毫无包容之心,宋濂又怎能在一步一步的完善中终成大儒?温暖的容误之心,让一个贫困学子获得了继续向前的勇气,卒有所闻,于历史长河中留下其身影。

(选自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怀容误之心,成大美格局》)

点评:这位考生对宋濂求学这则材料的运用,刻意地回避了勤奋、理想、志向……这些话题,巧妙地联系起“宽容”这一关键词,可谓推陈出新,写出了新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虚心求教。先达虽有时叱责其误,但最终仍是给与指点,先达的包容很可贵,考生对材料的敏锐发掘也让人欣赏,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

【课外拓展】

沈燮元:

我的生命和书连在一起

今年98岁的沈燮元,是南京图书馆的研究员,也是一名版本目录学家。1955年,他进入南京图书馆工作,半个世纪都在和古籍打交道,人称“古籍活字典”。他说:“我离不开书,就像鱼离不开水。”通过对行格、避讳、刻工、纸张、字体、印章的观察,沈燮元能够轻易分辨出古籍的版本及真伪。本来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他始终没有停下来。每天早上七点多,沈燮元的身影总是准时出现在通往图书馆的公交车上。不论刮风下雨,他都会准时抵达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埋头编著80多万字的黄丕烈题跋集。这项工作已经花了他二三十年时间,相关书稿已进入二校阶段。他说:“人家讲你要活到一百岁。我今年虚岁99了,我不想那么多,我就告诉他五个字:过好每一天。”

运用点拨:

沈燮元老先生半个多世纪扎根于古籍的修缮和研究,和书籍打交道的过程让他有着纯粹而通透的内心,这份心境又支撑着他心无旁骛地从事着和书籍相关的工作。我们可以将这则素材运用在“工匠精神”“坚守初心”“爱岗敬业”等话题的写作中。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汪雷云叶龙

以上稿件选自帅作文报高中版,更多优秀内容可扫码关注帅作文公众号


责任编辑:周静文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