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中的意象组合之妙
□湖北省天门市横林中学 赵文君
许多中国诗人都喜欢叠加意象来写诗,如《诗经》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两个意象,体现出“乐”与“苦”的强烈反差,写出了出征前后的心态变化。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关山明月”“龙城飞将”“万里征夫”“匈奴铁骑”,仅用这四个意象,就描绘出一幅广阔苍茫的古代戍边图景,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可以说,“意象派”是中国诗歌创作中的主要流派,而接下来要说的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也善于运用意象手法营造余韵悠长的意境,如《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现在啊/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其意象设计与意象组合至少具备如下三大特色:
其一,意象设计时空范围大、典型性强。
全诗从小时候写起,一直到与母亲生离死别后,遥望祖国,对母亲的思念与爱贯穿了大半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意象,在不同的时间段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代表性,典型地概括了他作为海外游子,时空跨度特别大的四段人生历程,体现出绵长真挚的情感,叙述精妙,浑然天成。
其二,意象设计简洁清爽,不旁逸斜出。
余光中先生以人的一生为经线,以海峡两岸为纬线,时空跨度较大,却只设计了寥寥四个意象,更显干净简洁,不蔓不枝,具有巨大的语言张力,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与再创造空间。
其三,意象排列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余光中先生把与母亲与妻子的生离之情分别寄寓于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把母子死别之情寄寓于一方矮矮的坟墓,却把对大陆、对家园的思念之情寄寓于一湾海峡,意象一个比一个大,感情一个比一个浓,层层递进,使思乡情由涓涓细流到澎湃激流,形成了一种“千山朝岱宗,百川归大海”的汪洋之势。
在意象的撷取与提炼上,本诗还具有许多特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它如一粒秀美的水晶珠,自然隽永,留待我们慢慢品酌。
以上稿件来源于帅作文报初中版,更多优秀内容可扫码关注帅作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