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

极目新闻 2023-09-04 14:38:27

导语:有人说“边塞诗是大唐帝国的西部片”,照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题材的影片,就像金庸笔下的武侠剧,被翻拍了无数遍,且涌现出了不少经典之作。王维拍出了“大漠孤烟直”的塞外风光,岑参拍出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边关奇景,高适拍出了“千里黄云白日曛”的雄浑悲壮,其中著名的太原“三王”各有千秋,王昌龄拍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王之涣则拍出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怨惆怅,而导演王翰,将美酒、琵琶、战马等元素糅合进去,拍出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苍凉,并最终为他赢得了“孤篇边塞诗人”的荣誉奖项。

爱国是边塞诗的主旋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首颇具家国情怀的边塞诗。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五月的天山仍旧大雪纷飞,有的只是寒冷,根本看不见鲜花盛开的迹象。听见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起家乡早已春色满园,这里却仍没有丝毫春色。白天在战鼓声中与敌人搏斗,晚上就枕着马鞍子睡觉。我愿意带上腰间悬挂的宝剑,只为早日平定边疆,建功报国。

这首诗写于天宝二年,李白初入长安,供奉翰林,正准备大展身手,建功立业。“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最为人称道,与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再结合李白侠客行中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一句,更可以看出李白的侠客精神和保家卫国的政治抱负。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是一首颇有些田园味道的边塞诗。诗歌开篇,写冰雪消融,大地解冻,牧马归还,烽火暂息,然而接下来的一首《梅花曲》,让人又起思乡之情,而这缕缕乡思随一夜风吹满整个关山。全诗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与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意境相近,很是感人。

高适早年贫寒,曾和李白、杜甫漫游梁宋,名不见经传。他满怀报国热情,多次干谒,却被当权者无视,年近五十才考中进士。后来,高适抓住机遇,投入名将哥舒翰门下任掌书记,逢安禄山谋反,高适展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平定叛乱作出卓越贡献,一路升迁,最终封侯拜将,完成人生逆袭。《旧唐书》上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与其他诗人相比,高适更多一份务实的才干,更多一份挺身而出的担当。

塞上曲二首(其二)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大唐的猎猎旌旗插满了阴山,胡人胆敢来犯,一兵一卒一马也让他有来无还。我愿意付出一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不求活着返回家园。

戴叔纶的《塞上曲》用了一则定远侯班超“生入玉门关”的典故。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年近七十的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多年,年老思归,请求返乡。给汉和帝上了一道奏章,里面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但奏章递上去之后,皇帝却没有旨意下来。后来还是班超的妹妹班昭又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章,汉和帝终于有所触动,但直到三年后,班超才回到洛阳,不过,还没来得及和妹妹班昭好好团聚,就在一个月后病逝了。

戴叔纶这首诗,流淌着深沉的爱国之情,他立志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为国家和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知死不避、视死如归的气节风骨。

边塞诗主要出现在盛唐时期。这一时期,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描写边塞风光,描绘军旅生活,格调高亢,雄浑悲壮,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而积淀于其中的家国情怀,让英雄的思想和精神闪耀在民族心灵的历史天空,给人们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山东省临清市实验中学 王刚)

以上稿件来源于帅作文报,更多优秀内容可扫码关注帅作文公众号

《帅作文》报最新购买渠道来啦!!


1、“帅作文”微信小程序

2、“帅作文”抖音小店

3、“小帅文创”淘宝店铺

4、“小帅文创”闲鱼号

5、“帅作文”视频号小店

帅作文愿陪伴更多孩子成长,缓解更多妈妈的内耗。其实学习是相通的,当孩子养成了用心阅读、主动积累、独立思考的习惯时,学习不再是一件痛苦的“差事”,将这些习惯运用到每一门学科中,并不断坚持,就一定能看到孩子的进步!

责任编辑:周静文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