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论语十二章》选自《论语》多个篇章,在课本中的编排没有一个必然的逻辑顺序。我们可以尝试将相同或相近话题的章句进行结构重组,聚焦一个核心点,探究其内在联系,实现儒家经典的深度学习。要注意的是,某些章句是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的,重组也只是针对本课内容,归纳不求全面。
维度一:学习
学习是《论语》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课文里直接论述学习的有一、三、五、八、十二章。第一章的核心概念是“好学”,什么是好学?孔子给出三个标准:物质上简朴,言行上敏捷谨慎,德行上匡正自己。第三章讲对“道”也就是“仁”的执着追求,既说明了学习的内容,又强调了追求的精神。第五章强调向他人学习,又要反躬自省。第八章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第十二章论述了学习《诗》的多方面意义。
梳理这几章的内在关系: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一般的知识,更是“仁”;学习应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有优秀的学习榜样;有积极主动的内驱力;最终以“求道、进德、为仁”为目的。
维度二: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课文直接论述“仁”的有二、七、九、十一章。第十章虽没有直接提到“仁”,但其核心概念是“恕”,“恕道”就是“推己及人”,属于“仁”的范畴。第二章讲“仁”与“礼乐”之间的关系。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外在表现。第七章讲士人要以追求“仁”为终生目标。第九章讲一个真正仁爱的人就不会招人怨恨而有忧虑。第十章以颜渊向孔子问“仁”的形式展开讨论,在孔子看来,实现仁的途径就是“克己复礼”,也就是约束自我,使言行举止归复于先王之礼,并强调实行仁的主观能动性。
梳理这几章的关系:仁的内涵是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实现仁的方法是以礼乐为外在表征,以克己复礼为原则,积极主动地去践行;实现仁的精神是终生不倦,死而后已。
维度三:君子
“君子”是一个贯穿《论语》始终的概念,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课文里直接谈到“君子”的有一、四、六章。第一章对君子好学做出了具体阐释,好学是君子的基础要求,那么第三、五、八、十二章其实也在说君子。第四章讲君子的义利观,儒家强调君子要懂得大义,这是区分小人的重要标准。第六章讲君子要处理好质和文的关系:内心真诚自然,外在有礼有节,二者协调发展,展现君子气质。
梳理以上内容,可以归结出儒家追求的君子形象:君子应是文质彬彬,内外兼修的;仁是君子人格的内质核心,是君子的远大抱负和追求;好学自省坚韧是修养君子人格的人生路径。
综上,学习、仁、君子,这三个维度实际上是紧密关联,互为映照。君子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仁是君子的本质要求,而学习是求仁得道塑造君子人格的有效途径。
(湖北省宜昌市三峡高中 杨秀琴)
以上稿件来源于帅作文报,更多优秀内容可扫码关注帅作文公众号
新学期来啦,《帅作文》报推出了最新购买方式
读者朋友们可扫码微信小商店,点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