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作为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乡土中国》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体验着现代性,但“乡土性”的根还存在在我们的社会基因中,了解乡土中国,就是了解传统中国的精神之根,因此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实用价值上看,我们都应该认真阅读《乡土中国》。
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相较于具有丰富故事情节的小说而言,阅读《乡土中国》略显枯燥;对于书中的很多观点、现象,他们难以理解;即使是农村孩子,长期在“四角天空”下埋首书山题海,对于乡土性也是一知半解的;更何况社会在发展,传统的文化、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第一,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即使是艰深晦涩的读物,只要我们反复阅读和思考,我们终能领略其中的“真谛”。为解决课堂时间不足、学生难以理解等问题,笔者在假期就安排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乡土中国》。每位学生至少阅读两遍,第一遍略读,无需参考任何资料,写下自己阅读的真实感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感受、困惑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提高课堂效率、阅读效率;第二遍精读,注意在书中圈点勾画,做好批注,尤其是自己感触比较深的语段,并针对其中的一点或几点写读书笔记,从而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悟。比如一学生针对《文字下乡》章节提到乡下人“愚”不是智力问题就分享了非常真切的体验(节选):
初到外婆家,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身漂亮的洋装、一箱高档的玩具……看着小朋友们艳羡的眼神以及前呼后拥的追捧,我别提多自豪了……
才短短几天,我有了深深的挫败感:玩老鹰捉小鸡时我不如他们跑得快,被不知名的小虫子吓得哇哇叫以至让小朋友们笑得前仰后合,看着他们噌噌三下五除二爬上树,而我只能干瞪眼……
我曾以为是自己太笨,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无能,少年的心结直到今天才打开:原来这无关乎“笨”,只是环境影响所致……
如果我能早些拜读费老的《乡土中国》,恐怕当年的我就不会带着深深的沮丧离开乡下吧……
第二,梳理全书结构,绘制思维导图
有别于情节丰富的小说深入人心,学术类著作很难过目不忘、记忆犹新,如果能由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在绘制时必然会前后勾连、梳理关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还能对文本留下深刻的印象,岂不是一举三得?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展现出了高度的概括能力,不能不令人折服。
第三,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章,每一章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核心概念,如何比较直观地了解、理解这些概念,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比如在讲授《差序格局》章节,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差序格局”的内涵,我重点抓住两句话:
第一句: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第7段)
本体:格局(我与其他人的关系)
喻体:石头扔在水里推出去的波纹
石头的特点:中心——我在关系网中位于中心
波纹的特点:一圈圈向外扩散——我的关系网逐渐向外扩散
关系网特点1:我与他人的关系以我为中心向外扩散
石头大你扔进水里泛起的波纹范围就广,石头小你扔进水里泛起的波纹范围就窄。就像我们一样,你势力越大,社会圈子就越大,势力变小,势力圈子就会随之变小,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那我们发现差序格局具有一种什么能力呢?就是伸缩能力。
关系网特点2:伸缩自如
第二句: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第11段)
波纹的特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的关系网无尽且有差别
关系网的特点3:与他人的亲疏远近不同,和“我”的关系有差别
采用鉴赏语句的方式,从手法、效果层层剖析,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学生对“差序格局”内涵的把握就非常清晰明确了。
(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 谈幼珍)
以上稿件来源于帅作文报高中版,更多优秀内容可扫码关注帅作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