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历代文人都很注重文章的结尾,欧阳修说:“场中作文,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通俗说就是文章结尾应该富含张力,能够合理延伸文意,给读者留有想象、联想的空间。笔者结合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的精彩结尾来给同学们介绍几种容易掌握的技法,愿习得一二。
比喻排比,文采飞扬
在结尾处用上精妙、形象的比喻或者一组富有气势的排比句,对事物的特征加以描绘和渲染,强化某种浓烈的情感,能给阅卷老师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产生让阅卷老师的情感与你的文章共振的艺术效果。
于是,我懂得了生命的绝唱应当如豹尾一般高亢有力,如帕瓦罗蒂的男高音般使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因为,生命的结尾,并不意味着结束与终止。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言:”一个目标的实现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那么,一个豹尾的结束应当伴随着一个凤头的出现,不,应该是一群。一曲生命的绝唱叩人心扉,多少人会跟着发出惊雷般的怒喊,可就在这一片呐喊声中,我看到无数人正在成长,无数的梦想不再遥不可望,一条巨龙正冉冉升起,振翅欲飞,它背后的一个民族,正在加速。(《生命的绝唱》)
【技巧点拨】
作者回顾了众多历史名人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之后,用一个精彩的比喻句告诉人们“生命的绝唱应当如豹尾一般高亢有力”这一道理,接着用“生命的结尾,并不意味着结束与终止”继续升华主题,再以“一个豹尾的结束应当伴随着一个凤头的出现,不,应该是一群”,“一条巨龙正冉冉升起”这两个比喻点明话题,强调主旨,击石为火,共同燃起思想的火焰,使文章显得内有筋骨,血脉贯通;外扬气势,磅礴奔腾。
比喻是语言的化妆师,排比是语言的开路先锋。比喻和排比的综合使用,可以极大的增强语言的文采。妙用它们的要领在于两点:一是意识,即考生应拿定主意,一定要在结尾糅进一两种修辞手法。二是方法:①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上文考生以“豹尾”“凤头”“巨龙”三个事物设喻,皆是视频媒体中的常见事物,为读者所熟悉。②相似点是“本体”和“喻体”相匹配的核心要素,如果相似度不 够,这个比喻就不合理。我们可以把姑娘比作鲜花,但小伙子就不能这么比,因为美丽不是小伙子与鲜花的相似点。③如何生成排比句?可对相关的名词术语进行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联想拓展,如对某一种品质可从“个人、集体、国家”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呼唤号召,慷慨激昂
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丑恶。这种结尾激情澎湃,不可遏制,这种方式可感染读者的情绪,使读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身在华夏,岂容列强横行?心怀家园,定展吾辈青年英雄豪情!这个五月四日注定不会平凡。学子们,用高声的呐喊吓破敌人的胆,用有力的行动摸索祖国的路,谨以此生献我泱泱中华,化身民族的石子,奋力激起时代的阵阵浪花!(《今以此生献家园》
【技巧点拨】
本文结尾,考生向包括他在内的“学子”发出了真情呼唤“化身石子,献我中华,激起时代浪花”,有力地突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憾,极富感染力。
运用“呼唤号召式”结尾要注意:所表明的希望与发出的号召、倡议等,应与全文主旨有着紧密联系,要避免硬凑,流于空泛;恰当选用“请……”“让……”“愿……”“希望……”之类的祈使句式,把希望与号召的内容表述清晰。比如著名诗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结尾连用了三个“愿你”(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引用名言,彰显底蕴
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同学们平常也接触过不少,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此外,引用的范围可大些,如俗语、谚语、流行歌词等均可引用。
我们在通子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学会从容,在“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中学会包容,通子教我们学会适应,沉稳柔和如圆。我们在执子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学会坚持,从嵇康绕梁的琴声与阮籍的恸哭而返中体会信念与力量,执子教会我们闪亮自我,坚持信念,棱角分明如星。历览前贤,如果我们拥有了执子的执着与通子的包容,该会有另一种更美的圆形吧。(《执子与通子》
【技巧点拨】
这是一篇可遇不可求的“才子文章”。文章很有深度和力度,大开大阖,挥洒自如,音韵铿锵,读后,不但使人豪气在胸,而且满口留香,体现了考生敏捷的才思和深邃的思想。作者将三个很有文化味的名句灵活地嵌入结尾,反映出这位考生深厚的古诗文功底。高中生的脑海里不会缺少名言警句,缺少的是使用的意识。名言警句是一个人底蕴的直接呈现,何乐而不为呢。
引用名句要注意避免那些过于通俗化的句子,比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句子估计阅卷老师是看够了。考生应多引用那些文化味浓厚,最好带点文言色彩的名句。当然,对名句名篇文化名人的引用,应与文章的主旨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不可游离中心,不能为了引用而引用,最佳的状态是恰到好处,天衣无缝。
(江苏省滨海中学 李雪松)
以上稿件来源于帅作文报高中版,更多优秀内容可扫码关注帅作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