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唐·韩愈)
材料二:“年少时读书读到一句‘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当时只觉得的确可笑,后来细细琢磨,以为将笑字改成敬字,也不错!”——《雪中悍刀行》
“可笑”和“可敬”一字之差,却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请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记叙文或者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自拟题目,字数800字以上。
【思路点拨】
材料一中“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本意是对李白和杜甫诗文的热情赞美和高度倾慕,后来产生“蚍蜉撼树”这个贬义成语,用来比喻力量本来很微弱,而又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
材料二是《雪中悍刀行》中轩辕敬城说的话。轩辕敬城孤身踏入家族老祖轩辕大磐所在的牯牛降,与轩辕大磐决战于徽山大雪坪,何尝不是一种“蚍蜉撼大树”呢?与其说这是“自不量力”,不如说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 是一种力所不及也要迎难而上的生命态度。
对比两则材料,我们也能比较容易地分析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出题老师的倾向。从客观物理条件上来看,蚍蜉的确无法与大树抗衡,自不量力,固然“可笑”。但当“蚍蜉”代表着一种微小的正义的力量,而“大树”代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权势和地位的时候,“蚍蜉”就令人肃然起敬了。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联系现实思考,当我们是“蚍蜉”的时候,我们应不应该,或者敢不敢去撼动“大树”?什么时候应该去撼动“大树”?又或者当我们看到他人“蚍蜉撼大树”的时候,我们是应该“笑”他还是应该“敬”他?又或者,无数个“蚍蜉”团结起来,是否能形成更坚定、更持久、更厚重的力量去一起撼动那些看似不可动摇的大树呢?
【佳作示例】
敬不自量力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K2002班 余文戈
蚍蜉撼树,螳臂当车,人们见到此类场景常常会加以嘲笑。《雪中悍刀行》却言,将“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笑”字改成“敬”字也不错。人们之所以笑,只是因为蚍蜉的弱小,而不知其背后的勇气与坚韧。
风雨飘摇,大树于此中摇摇欲坠,离折断只差最后一点外力。此时,蚍蜉站到树底,施力,大树并未倒,便召集同伴一齐用力,大树应声而下,一举实现了这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不可否认,推倒大树的主要力量来自风雨,但没有蚍蜉的关键一“撼”,大树也不会倒下。暴政统治下的秦王朝并不知自己处于风雨之中,镇压了一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胜吴广起义后,将他们的反抗视为笑柄,最终却还是被云集而响应的刘邦、项羽所灭。特定条件下,蚍蜉不止可以撼动大树,甚至可以折断它。由此可见,这个世界的剧情有时会出乎意料的反转,使那些嘲笑蚍蜉的人成为真正的可笑者。
诚然,大多数情况下,蚍蜉撼大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其成功需天时地利人和。但若失败便无可敬之处吗?我觉得,蚍蜉既可爱又可敬。蚍蜉撼树展示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决心令人肃然起敬。陈胜吴广也失败了,但他们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令人震撼吗?文天祥虽然抗元失败了,但他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也令人振奋吗?戊戌六君子终是没能改变清朝的落后面貌,但他们留下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不也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使他们不断向前,不惧牺牲,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蚍蜉或许终是没能撼动大树,但他们将勇气和决心展示给世人,便有了之后中国历史上众多铁骨铮铮的文人志士。我们可以期待,一只蚍蜉撼大树即使失败,还会有更多的蚍蜉一起撼大树。
蚍蜉撼大树,为何?为的是给所有蚍蜉提供栖息空间,其初心是伟大的,令人肃然起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先烈在艰苦的条件下闹革命,即使力量微薄也要坚持下去,是因为他们心中存着解放全国人民的理想;脱贫攻坚战打响,革命先烈投身前线,甚至牺牲生命,为的是完成对人民的承诺;“METOO”事件中,无数女性站出来发声,为的是维护女性的正当权利,追求安全和尊重……用微小的身躯,伟大的初心,去抗击外界的险恶,孤勇者值得尊敬。再者,若所有蚍蜉团结一心,大树也未免不可撼,成千上万的蚍蜉聚在一起,为彼此拼尽全力,此情此景令人热血沸腾!
敬蚍蜉,敬它的勇气与坚韧,更敬它的不自量力。
点评:本文以蚍蜉撼树背后的勇气与坚韧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特定条件下,蚍蜉可以撼动大树”“蚍蜉撼大树即使失败也可敬”的观点,以及蚍蜉撼大树的原因。思考缜密,层层深入;论据丰富,论证有力。
【名言素材】
你若想尝试一下勇者的滋味,一定要像个真正的勇者一样,豁出全部的力量去行动,这时你的恐惧心理将会为勇猛果敢所取代。(丘吉尔)
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经死过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莎士比亚)
为其所应为,这样的人才是勇敢的。(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勇士的成功常常会激励一代人的勤勉和勇敢。(茨威格)
【范例语段】
蚍蜉撼大树,可敬不可笑
在波谲云诡的今日,在浪涛汹涌的新格局中,我们更需要敢于直面雷霆威光的凡人。试想,若这个时代再无敢蚍蜉撼树的人,这到底是理性的圣光,还是怯懦的悲光?试想,若这个时代再无敢螳臂当车的人,这到底是行稳致远的航迹,还是巍巍巨轮沉没的前兆?幸运的是,我们仍能看到学术研究中那一个个敢于质疑的身影,看到这些还未被生活磨平棱角的人,我们又何能笑之?以“敬”代“笑”,“蚍蜉撼大树,可敬不自量”,又何妨!(南雅中学K2002班 刘致远)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这是马伯庸在《长安的荔枝》中写下的悲壮之词。也许弱小的燕国无力撼动秦国一分一毫,太子丹仍要拼死一搏,至少留下了尊严;北京奥运会,面对无可匹敌的美国男篮,姚明倾尽所有,虽未挽回败局,却赢得了尊重。纵使命运的终章早已被定下,他们也要在失败来临之前放手一搏。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撼动眼前高耸入云的大树。不畏结果,只要尽力而为,蚍蜉也能在大树的躯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南雅中学K2002班 柳奔)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 李璐琳)
以上稿件来源于帅作文报高中版,更多优秀内容可扫码关注帅作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