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德”润万物必有“得”——湖北十一校第二次联考作文导写

极目新闻 2023-06-02 09:42:55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说文解字》云:“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这就是说品德对个体、他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伏尔泰曾说:“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而无所得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陆鸿是残疾人创业的代表,他的企业有四分之三的员工是残疾人,2022年营业额高达1300万元。疫情期间,员工隔离在家,独自坚守的陆鸿依然给员工发工资。

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与“得”引起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二元思辨的任务驱动作文。材料中,“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表明了“德”与“得”的同一关系,有德者可以得人,修德者心有所安,高尚的道德品行于人于己都有利,对社会也有积极意义。伏尔泰的话则表明了“德”与“得”的对立关系,即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有时会损失自己的利益。最后以陆鸿为实例,证明了帮助他人也能让我们有所收获,因“德”而有所“得”。“德”是根本,有了“德”,“得”随之而来。

在构思和行文时,应考虑“德”与“得”之间的辩证关系。“德”与“得”可以内在统一,也可能会产生冲突。而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面对“德”与“得”的问题时,应着重思考如何以“德”来实现个人的“得”,达到“德”与“得”的内在统一;或者谈求“德”是否真的会让我们无所“得”,倡导舍“得”求“德”的价值追求。同时注意写作身份,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把“德”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联系起来,而“得”也不能只是个人之“得”,更需考虑国家民族之“得”。

【佳作示例】

因“德”而“得”,谱时代华章

□湖北省随州市第一中学高三(1)班 靳凌熙

《说文解字》云:“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这句话道出了“德”与“得”的关系,唯有“德”方能“得”。吾辈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定当以此为引,因“德”而“得”,谱时代华章。

“德”者,不以“得”为目的,却有“得”的结果。他们从不为“得”而“德”,而是因“德”而“得”。君可见为老人下桥拾鞋的张良,以其敬老之德,得到了宝贵兵书;君可见东北小伙孙浩,重庆山火时骑摩托车上山救火,以其担当之德,得到了荣誉和赞美。“德”绝不是一种手段,“得”也绝不是唯一追求。两者是因果相生的关系。

“德”者,“得”何?《说文解字》云:“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外得于人”不仅仅是得到别人的回报与奖励,更意味着得到别人的尊敬、爱戴。秦穆公树德于世,终招揽天下能臣;焦裕禄以德待民,亦得到了人民的爱戴,皆体现这个道理。“内德于己”,即“自得”,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内在精神的自足与完满。它是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是刘禹锡的“惟吾德馨”,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得”,也是最有意义与价值的大“得”。

然而,“德者”有时似乎“未得”,正如伏尔泰曾说:“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做出巨大牺牲而无所得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林觉民为革命事业放弃个人家庭之乐,慷慨赴死;抗日军民为抵御外来侵略,抛头颅洒热血;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为打造国之重器隐姓埋名几十年,他们都是伏尔泰所说的“最道德的人”。难道说他们未“得”吗?错!他们的“得”是一种精神上的“得”而绝非庸俗的物质上的“得”。因为他们的“德”,家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安定。这是兼济天下、惠及苍生的“大德”。安能说此不可谓“得”?

而对于每一个你我,对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许我们现今还无法成为那些“最道德的人”,但我们不妨从点滴做起,行之以“德”,成之以“德”,成就自我。“德”不分贵贱优劣,只是覆盖程度不同罢了。日常生活的琐碎皆能体现我们的“德”,往后人生漫漫征途,更需要我们的“德”。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每一个“小德”终会换来“大得”,在我在你,在社会在家国。

反观当下,无“德”而“得”者不在少数,网上甚至有人花钱请演员作秀,演一场高调显示自己之德的闹剧来博人眼球,赚得流量与赞美。吾辈青年应如陆鸿、沈忠芳等平凡英雄干实事,求真德,外得于人,不愧于己,如此方能“得”之坦然,“得”之悠然。因“德”而“得”,你我终能谱时代华章。

点评:这是一篇规范的二元思辨考场作文。内容切合题意,选材典型,语言流畅。最突出的有两大亮点,一是标题能“辞达”。“因‘德’而‘得’,谱时代华章”,关联核心概念“德”与“得”二者的关系,也成为全文的逻辑框架。且情境意识强,紧扣“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命题要求。二是逻辑成“网格”。文章先点出“德”者,不以“得”为目的,却有“得”的结果;接着笔锋一转引出“德者有时似乎未得”的观点,自然得出看似未得物质之得,实则得精神之得的结论;进而联系现实谈干实事,求真德,践行小德,换来大得。显示出缜密而清晰的思维能力。(湖北省随州市第一中学 胡晓春(特级教师))

【范例语段】

始于“德” 终于“得”

德者始于“不得”。

因为心中的道德,人们会毫无保留地付出与奉献;因为责任之德,鸿星尔克在郑州发生洪灾时捐赠五千万元物资;因为正义之德,孔子一生致力于宣传大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因为悲悯之德,陆鸿在疫情期间独自坚守依旧给员工发工资,为残疾人提供帮助,他们的初心很简单,只求“德”不求“得”。

德者终于“得”。

正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些从未想过得到什么、心甘情愿付出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的“得者”。 他们外德于人——重耳退避三舍,以九十里得来战争胜利;鸿星尔克以五千万元的援助得到企业的口碑和人民的认同;中国支援非洲,致力于帮助他国发展,以大国担当得到世界的称赞与自身更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内德于己——陆鸿在帮助残疾人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秦穆公在施德于民时认识到了自己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以德待人同样也是在待己。既能修身养性,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健全的人;又能从中获利,促进自己的发展。善有善报,如是而已。

(湖北省随州市第一中学高三(1)班 甄婧煜)

以上稿件来源于帅作文报高中版,更多优秀内容可扫码关注帅作文公众号

责任编辑:周静文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