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学写作丨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兼谈议论性散文的构思技巧

极目新闻 2023-01-05 10:32:12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美,这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自然选择。……自然界的一切设计,就我们所知,并不是绝对完美无缺的。——达尔文《物种起源》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朱光潜《无言之美》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宋·戴复古《寄兴》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实践,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考题解读

这是一道典型的思辨性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三则材料都在表达同一个核心概念,即事物的完美(美)来源于它的不完美。具体呈现时,每则材料又各有侧重。第一则材料从自然界领域论述自然界的“美”,是一种“自然选择”,是一种优胜劣汰的必然选择,“并不是绝对完美无缺的”;第二则材料从美学领域,强调“不完美”,即“缺陷”带来的巨大价值与作用;第三则材料引用戴复古的诗句,从文学领域,以具体的事物“黄金”“白璧”为例,旨在说明美好事物的不完美之处。即常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这里的“黄金”“白璧”往往有隐喻含义,也可引申理解为“人才”。结合青少年实际,也可以理解为:成为人才时允许自己有不完美之处;选择人才时应抓大放小,不必苛求完美,求全责备等。

参考立意

①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世界的不完美。②残缺让完美变得有价值。③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④可以追求完美,但不必苛求完美。⑤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成为有用之才。

教师范文

拥抱不完美 才能更完满

□涂荣

有人苦苦追求完美,却总觉尚有缺憾。譬如,张爱玲。她曾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

不妨假设下,倘若海棠有香,怕是被人摘去佩戴,极易枯萎;若是鲥鱼无刺,恐怕众人捕之朵颐,濒临灭绝。自然界的设计就是这样神奇,不是绝对完美无缺的。文学领域亦是如此:如果《红楼梦》写完,又如何留下悬念,让读者津津乐道,经久不衰?

毛姆有言:“完美有一个重大缺陷,它往往是无趣的。”更何况古往今来,“完美”一词从未有过统一的定义。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人类的“完美”并不相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标准。

据联合国《全球幸福报告》,芬兰的幸福指数第一,两次荣登榜首。然而,芬兰九成公民都曾患有抑郁症、社交障碍,一成的青少年罹患抑郁症和焦虑症。公认最幸福的国家却最抑郁,让人匪夷所思。太完美的物质生活带来的却是精神上的残缺。可见,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但是不完美并不意味着毫无希望。恰恰相反,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言,“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谁能想到,卢浮宫的镇馆之宝,人体美的标准竟然是断臂维纳斯?美国作家杰利·哈普特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因为维纳斯失去了双臂,才奏响了对那双手的姿态进行各种想象的梦幻曲。”失去双臂的维纳斯虽有缺陷,却激发了人们探索美的无限可能,赋予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这一雕塑作品超越本身,变得更加美好。

谁能想到,被誉为爱因斯坦后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竟然是霍金。这个大半生被病魔缠绕,全身瘫痪,几乎是被禁锢在轮椅上的科学家,口不能言,脚不能行,仅靠三根可以活动的手指与他人交流,却写下了《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身体的残缺虽让人倍感遗憾,但永不言弃的精神与努力却成就了智慧的完美。

环顾周遭,生活中有很多的遗憾:想要考个好大学,数学却一塌糊涂;想要当篮球运动员,身高却差了一大截;想要成为一名歌手,奈何一开口就被打断……有的人痛苦沉沦,有的人破茧成蝶;有的人怨天尤人,有的人奋起拼搏;有的躺平摆烂,有的人逆天改命。

愿我们都能接纳并拥抱自己的不完美,以更平和的心态,更持久的努力,才可能走向更丰满的人生。

构思指引

教师范文从文体上看,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则是以散文笔法为内核,兼有议论文的结构的一种文体。它不仅是对散文结构的一种优化,更可以囊括丰富的素材,展现优美的语言,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考,彰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一种文体。既有议论文的说理严谨,又有散文的灵动自然。

那么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尤其是在行文中进行扣题呢?还是要回到基本概念,认真执行。简要地说,议论性散文仍然属于散文,那么理应体现出“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特点,所谓“神不散”,是说散文的内在逻辑线应当是清楚分明,一目了然的。

文中,开篇用“张爱玲人生三恨”的例子点出“完美与遗憾”话题,紧接着对三件事情大胆假设,然后由假象过渡到现实生活中“芬兰”的幸福指数第一(完美)与国民抑郁度高(不完美),水到渠成地引用材料中朱光潜的观点,指出“缺陷”的重要作用。文章后半部分援引美术、科学领域两个“缺陷”但有极有价值的物与人,佐证分析观点,最后由人及己,略写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完美”现象,对比人们的不同态度与做法,总结点题,不完美是常态,应以正确心态接纳对待。

议论性散文可以大开大合,但逻辑性必须鲜明清晰,并且时刻结合话题引用举例,思辨论述等。

名人言论

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争斗,比民间残酷一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

至于我等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选自《季羡林谈人生》)

以上稿件由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姜志钢 涂荣老师供稿

责任编辑:周静文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