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数鸟展情节矛盾 对比映衬塑丰满人物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 肖学军
一石数鸟法
一石数鸟法,就是指在写文章时,选择一件典型的事件,带出众多人物,让他们展示不同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从而更好地表达主题的一种写作手法。
比如《红楼梦》第33回“宝玉挨打”就是传统中国家庭中的严父教子最常见的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却写的那样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宝玉挨打的事情发生得迅雷不及掩耳,但小说写的很有层次性。先是众人劝阻,然后是王夫人三“哭”,接下来是李纨、凤姐力劝,最后是贾母三“逼”。
在这件事上,思想叛逆、束手挨打的宝玉,故意陷害、包藏祸心的贾环,爱子心切、奋力护犊的王夫人,溺爱孙子、怒斥儿子的贾母,泼辣干练的王熙凤,无不形态毕现,跃然纸上。“宝玉挨打”以宝玉为中心写出了王夫人、贾政、贾母等一群人对待宝玉的感情态度,爱恨情愁。
“宝玉挨打”这一情节在《红楼梦》中算作一个小高潮。在此之前的种种矛盾,经过长期的积累推进,由偶然发生的一个事件引发,得到集中激烈的爆发。这件事暴露了诸多问题和矛盾,比如,贾政与宝玉、贾环与宝玉素日来的矛盾冲突,王夫人与赵姨娘之间的嫡庶之争。
对比法
对比法分为横比和纵比两种。
横比: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红楼梦》中的人物,常常用对写法,比如宝钗和黛玉,一重理,一重情;探春和惜春,一进取,一退后;王熙凤和迎春,一强悍,一懦弱;尤二姐和尤三姐,一温驯,一烈性;等等。
纵比:指同一个人物或相似事件在不同时间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比如,《红楼梦》中唯一写了两次过生日的人是薛宝钗。宝钗第一次过生日是在第22回,薛宝钗15岁时,贾母带头捐资二十两,要王熙凤操办薛宝钗的生日活动。史湘云又被贾母要求住下。讨贾母欢心的薛宝钗,点了贾母喜欢的热闹戏目,结果惹得贾宝玉的讽刺,后来又引出宝黛钗与史湘云之间的情感纠葛。
宝钗第二次过生日则安排在第108回。也是贾母提出的。不过,那时林黛玉已香消玉殒,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贾、薛两家都已家道中落。贾母便在史湘云回门请安时,拿出一百两银子,又接回贾迎春,请了薛姨妈等客人,摆了果酒,即便如此,薛宝钗的第二次生日,过得也并不那么开心。管家王熙凤早已病倒未能出席,邢夫人、尤氏虽然参加,贾府被查抄的困境让所有人惶惑不安、无精打彩,热闹的喝酒行令也显得索然无趣,仍痴情于林黛玉的贾宝玉最终离席而去,前往满目凄凉的潇湘馆独自凭吊……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红楼梦》中的纵比还有第53回元宵夜“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的热闹与第75回中秋夜“开夜宴异兆发悲音”的凄清形成鲜明的对比。
详略法
一篇文章是用繁笔,还是用简笔,一切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围绕中心,该详写的重要材料,要浓墨重彩;该略写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洁。
比如,《红楼梦》里关于生日的描写。贾敬的生日描写在第11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作者用墨如泼,寿星不回家,儿子贾珍却很认真地张罗父亲的大寿,大请有往来的王爷公侯及宾朋参加。园子里还请了戏班子唱戏,热闹非凡。可贾敬的生日,终究是一个人的孤单,一群人的狂欢。
在第16回写了贾政的生日活动,宁荣二府的人均悉数参加庆贺。正在兴头上,忽然门吏来报,贾政慌止了戏文,撤了宴席,赶紧接旨。原来是他的大女儿贾元春晋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政急忙更衣入朝。贾政的生日描写惜墨如金,开了头,立马煞了尾。比起过生日,元妃的事才是头等大事。
【解味红楼】
贾宝玉的前世是补天顽石吗
□尚娟
很多读者都以为,贾宝玉是顽石所化,也就是说他的前世是女娲炼石补天时,遗落在青埂峰下的一块石头。我们的语文课本(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也这样说:“《红楼梦》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成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从而对社会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
果真如此吗?
但我们仔细阅读《红楼梦》,贾宝玉的前世应该是神瑛侍者——在西方灵河岸边浇灌了绛珠仙草的逍遥散仙,因他“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而顽石下凡是因为“无材补天”“自怨自叹”,因此想去“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去安身乐业”,且它“鲜明莹洁”“可大可小”——正是在贾宝玉出生时含在口中的那块玉,是贾府兴衰故事的亲历者、见证人。教科书上之所以说“顽石幻化成贾宝玉”,是因为《红楼梦》版本众多,内容不一致,教材采取了程甲本的说法。
程甲本是《红楼梦》较晚的版本,它是这样写的:“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就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在这里,石头化作神瑛侍者,下凡成为贾宝玉。但这样的话,就没办法解释贾宝玉口中所含的通灵宝玉从何而来了。因此,程甲本的改动不能自圆其说。
贾宝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和顽石并没有关系。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来人间还泪。
既然贾宝玉和女娲补天石没有关系,那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木石前盟”又从何而来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神瑛侍者的“瑛”就是美玉的意思,玉不就是一种光洁的石头吗?所以,贾宝玉的人生,有着玉、石的二重属性,只不过在“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王国维在解读《红楼梦》说,“所谓玉者,欲也。”贾宝玉为何屡屡要砸掉通灵宝玉?其实这也反映了他对世俗欲望(功名利禄)的反抗,对“金玉良缘”的唾弃。曹雪芹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贾宝玉和顽石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契合的,贾宝玉似玉实石,他的不合时宜,不就像顽石一样“冥顽不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