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古诗词81课》由著名古典诗词专家,《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教授精讲81首国民必读古诗词,小到字句意象、文史典故,大到诗人身世、人生心境,旁征博引,会通古今,共情式解读,多维度切入,使读者在感悟诗词人生、品味诗词之美、赏玩诗词之趣的同时,提升文学修养和艺术品位。
【精彩推荐】
《望庐山瀑布》:盛唐时代的青春诗篇
也许在李白看来,“飞流直下三千尺”还是太俗气、太现实、太具体。于是他再次强调自己怀疑:这不是瀑布,而是从九天之上飘落到凡间的银河。李白真是浪漫派的高手,他故意说自己怀疑,但是在语气里要强调的却是肯定。其实他想说的是:这就是银河落九天,却偏偏说“疑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还只是说瀑布落地很猛,长度很长,而银河落到人间,那是多么飘逸、洒脱、空灵,仙气十足!银河这一落,整个庐山都变成了一座仙山,一座宇宙之山!
李白为什么有这样的胸怀和情怀?因为他是盛唐的青年诗人,眼光之上是浩荡的星空,胸怀以外是不受约束、无边无际的想象,在这里,非凡的、勇敢的想象力就是时代的精神,就代表着盛唐时代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有人很想学习这种想象力、创造力。例如中唐诗人徐凝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大意是:凭空落下千尺泉水,滚雷似的奔涌江中。宛如白练飞到眼前,一座青山由它分界。
两相比较,李白的诗是神仙诗,徐凝的诗是匠人诗。苏轼当年登上庐山,曾批评徐凝的诗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东坡先生眼界实在太高,徐凝的诗虽然不比太白,但也不至于成为恶诗,但也由此可见东坡对太白的仰慕与推崇。(节选自第15课: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二),标题为编者所加)
《题西林壁》:苏轼黄州人生的总结
题目里的“西林壁”指庐山西林寺的墙壁。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贬黄州第五年,宋神宗觉得苏轼到底是个人才,应该善待他,于是亲自下诏令,量移苏轼到河南汝州,依然任团练副使,依然不得签署公事。量移是指皇帝恩赦被贬官员,改善他的任职状况。汝州与黄州相比,距离汴京更近了,条件也好得多,这是神宗对苏轼释放的善意。苏轼四月离开黄州,在随后的行程中登上庐山。
这首《题西林壁》应该是苏轼游历庐山结束时所写,也是对这次游历活动的一个小结。四句诗虽然简单,内涵却极为深刻。它启发我们,只有跳出自我,超越自我,站在更广阔高远的高度,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真相,洞察事物的全貌。问题是,苏轼去过的名山大川多了,这一次游历庐山十几天,看得也够周全了,为什么最后还会得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的结论?这与他被贬黄州前后的经历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想当初,苏轼因为不满王安石变法,招致“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一时期他所作的诗词,总在追问自己的人生,追问自己的价值:“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夜归临皋》)人生烦恼多啊,感觉自己并不属于自己,那属于谁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忘却这世间的蝇营狗苟呢?政治斗争、流放、贬谪,使得诗人厌倦了现实,恨不能一走了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不如浮游江海之外,从此忘记烦恼人生。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作者写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将自己比作一只孤独的大雁,在惊慌失措中飞翔,留下了孤独的身影,透露出贬谪流放带给他的心灵伤害。在《后赤壁赋》当中,苏轼写他夜游赤壁,看见一只仙鹤掠过江面,晚上梦见一个道士经过他的窗前,给他作揖,问他在赤壁是否快乐。苏轼想问他的姓名,道士却不回答。苏轼恍然大悟,原来这个道士就是从他身边飞过的仙鹤。苏轼追问道士的身份,其实也是在追问自己的身份。这种对身份的不确定感,反映了流放和贬谪生活带给苏轼的困扰。不过苏轼好像很快就走出了困扰,在《定风波》中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好像认定了人生的方向,那就是不管天晴还是下雨,自己都会坚定不移地向前走。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罗列苏轼黄州时期的诗词,就是想说明苏轼的庐山感悟不是孤立的,是有缘由的,也许正来自他黄州五年时间里的人生反思与总结。(节选自第64课:苏轼《题西林壁》,标题为编者所加)
【康震访谈】
问:书里选的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诗,比如《春晓》《咏柳》《望庐山瀑布》等,这些诗是我们非常有必要读的吗?
康震:这个世界上没有简单的诗句,简短的只是诗行。诗人写诗的时候,内心总是比较复杂的,或者都有自己的冲动、诉求。有的诗越简单,可能里面蕴含的韵味越深厚。比方说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简单吗?一点都不简单,反而这样的诗是很难写的。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虽然已经离开了黄州,但是他贬官的身份并没有改变,新法人物当权的局面也没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在庐山上写诗,不免也还要三思而写吧?这与李白当年写庐山的心境、环境大不相同。苏轼非常智慧,用短短四句诗就概括了他对庐山的全部感觉,也概括了对人生的深刻领悟。
这本书为什么选一些较为短小的诗篇?因为短小的诗篇最容易入人心,最容易让孩子懂得,也最容易记诵。孩子长大了,诗词中那些丰富的、多元的、令人感动和感慨的内涵就将随着人生阅历而慢慢涌现。在这个涌现的过程中,他会被诗人的初心所感动,同时为自己能够在诗意中成长感到庆幸。
问:这么多的古典诗词,为什么有些诗会流传至今,有些诗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好的诗词都有哪些共性和特点?
康震:我们经常说“名篇佳作”,这意味着:首先,它的内涵是比较深刻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三观肯定是比较正确的。同时,它的文辞是很优美的,其审美风貌跨越时代,穿越时空,深受不同年代人们的喜爱。比如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无论在唐代、宋代,元明清,还是当代,都是大众所喜爱的。这体现了作家的眼光和水准,也就是说,他的审美观既是适应当下的,同时也可能是超越时代的。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使得它可以成为名篇。这些名篇不断地被传诵,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被广泛传诵的诗歌就不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