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小伙伴们,我是帅小边。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高中名校最新摸底考试的作文题,包含写作点拨和范文解析,快来学习吧!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希腊对门窗的作用,一般重其通风、采光或围闭效果,而中国古代建筑还重视屋内屋外空间的交流和景物的借换,往往是实用与审美兼而有之,比如园林建筑中的漏花窗,便是为了充分显示环境之美而设计的。中国饮食烹饪也讲究滋味之外的艺术,注重食名优美、食器精美、环境雅致,将物质享用与精神追求统一起来。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湖北高中名校联盟作文题)
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二元关系型作文题。通过抓关键字词句法,紧抓“实用”“审美”“实用与审美兼而有之”“物质享用与精神追求统一”。通过“而”可知古希腊门窗“实用”为主的功能与中国建筑“实用与审美兼而有之”的对比之意;通过“也”可知中国饮食烹饪“物质享用与精神追求统一”的拓展之意。
由此可知作文情感倾向为肯定中国文化实用与审美兼而有之的追求,结合材料由此立意。
考生可以在行文中向个人修养、文化建设、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等层面拓展,文章重点应在辨析实用与审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展现思维水平。
考场失误:
1.未抓住关键词“实用与审美”或“物质与精神”,而写 “中国文化自信”“科技与美”“内外兼修”等,偏离题意。
2.脱离材料内容,泛写“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 薛华蓉)
范文解析
物质不可或缺 审美滋养心灵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05班 王伊涵
穆罕默德曾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水仙花。”诚如斯言。当下,我们在追求物质实用之时,更需以审美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上开出美丽的水仙花。
(名言开篇,诗意盎然。)
物质实用不可或缺,审美更能锦上添花。古希腊重视门窗通风、采光和围闭的效果,这是实用主义的凸显,自然有其妙处。而中国园林“一窗一桃源”的建筑除实用之外,更能给人以美好的心灵感受,这源于我们对美的追求和热爱。《管子》曾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对物质的需要,自然不可或缺,而有人在为物质生活打拼时,仍然能在满地的六便士中抬头仰望月亮,这是因为他对美的相信和执着。实用功能的确不可或缺,但审美能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眺望更远的远方。
物质实用略显庸俗,审美为其增色添彩。喜怒哀乐、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很平凡的事,但我想,如果我们放上一朵玫瑰花,生活大概就有些不一样了。我们仍然普通,但不再庸俗。实用和物质的意义在于柴米油盐的厨房,审美的意义在于一朵简单的玫瑰花,生活中的玫瑰可以为厨房增色,心灵上的玫瑰可以为审美添彩。追求物质和实用主义的今天,我们不妨将玫瑰放在厨房,放在心上,让我们的心灵多一份美的感悟,少一些物质的庸俗。(比喻论证,形象生动。)
物质实用满足生活,审美更能滋养心灵。康德曾说:“美是一种没有目的的快乐。”审美不需要目的,却能滋养我们的心灵。心灵的快乐、精神的富足是生命的最大意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山水田园的宁静悠然之美;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乐观以对,造就“惟吾德馨”的品德之美;沈复穷困潦倒,却能从容自处,追求水仙花开的精神之美。(事例连用,切中肯綮。)物质实用仅能满足生活需求,而审美却能够滋养心灵,给人以不慕名利的淡泊,乐观从容的旷达,身处困境的坚守。生活在物质充足的现代社会,实用不能作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唯一追求,我们应该让审美成为我们当代青年滋养心灵、丰富自我的灵丹妙药。
物质实用不可或缺,审美更能滋养心灵。吾辈青年应手中握有面包,心头开出水仙。须知物质实用只是生活所需,审美才是意义所在。我们对于物质实用的追求只能保障生活来源,对于审美的追求才能决定人生的高度和厚度。
(结尾将实用和审美再次加以比较,深化中心。)
点评:本文紧紧扣住关键词“实用与审美”,提出了“物质实用不可或缺,审美更能滋养心灵”这一中心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分三个层面论述了 “实用”与“审美”之间的关系。说理过程中,事例丰富,或引用论证或举例论证以支撑分论点,如列举陶渊明、刘禹锡、沈复的事例,极富说服力。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后疫情时代,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春天,摆在中医人面前的不仅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中医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开了药方给病人,但效果不太明显,是守方再服,还是变方?
所谓“守方”,指方药对症、切中病机时,短期未见明显疗效,但坚持使用原来的药方,直至达到治疗目的。所谓“变方”是指应用原方疗效不明显,相应地对原方进行调整或改变,以适应新的病机。
是否要守方?守方服用多久?何时可以变方?如何守方?如何变方?这些问题都考验着医生的辨证功夫。
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湖北腾云联盟高三联考)
写作指导
首先,要对材料所讲述的事件有分析:初期的守方服药效果不明显时,不能完全归结为药方的错误。可能需要坚持服药,逐渐由量变引起质变,才能取得明显疗效。当然,守方也是有技巧的。守方并不意味着一味药都不变。其实,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微调的。材料中,守方的本质,全在对病机的把握与探求。
其次,思考变方,临床所见,变方存在着两种情况:其一,有效之后,病机已经变化,自然要改用他方:其二,无效之时,估计是用方不对症,要变换药方。
最后,写作时注意,不可抛开材料自说自话,要联系材料,阐明观点,能从中医困惑中理解并阐明“守”与“变”的内涵,最好能将二者关系表述出来。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一中 梅晓华)
范文解析
“守”以行稳 “变”以致远
□湖北一考生
俗话说:“万变守其本。”在中医临床上,既要“守方”亦要“变方”。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既要坚持本来,脚踏实地,夯实基础,又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方能行稳致远。
(开篇点题,用自己的观点解释“守方”和“变方”。)
行稳,需固本培元,脚踏实地地坚持“守方”。
(直截了当摆论点,点明“守方”的意义,即脚踏实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书法大家王羲之精益求精,不断练习,一篇《兰亭集序》的精妙之作惊叹众人,永留后世;叶嘉莹先生致力于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为文化传承贡献毕生的力量;“亚洲飞人”苏炳添一步一脚印,坚持每日练习,终突破百米十秒大关。由此可见,量的积累是质变的前提条件,短期的努力也许没有结果,但需有恒心,一步一脚印,脚踏实地,仰首阔步地向心中的目标前进。
(巧用泰戈尔诗句作为“守方”的分论点,从古至今引用王羲之、叶嘉莹、苏炳添的例子,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致远,需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学会“变方”。
(提出文章的另一个分论点,“变方”即致远。)
泰戈尔有言:“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播种。”斯言凿凿。我们不仅仅要明白“守方”之道,更应明晰“变方”之理,随机应变,创新发展,大步向前。袁隆平老先生心怀“禾下乘凉梦”,几十载研究杂交水稻,在前人基础上敢于批判、勇于创新、取得新突破,解决“吃不饱”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改革开放,守正创新,突破“世俗藩篱”,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大跨步发展;当代之中国,“天问”问天,“嫦娥”探月,“蛟龙”探海,“北斗”环宇,等等,这都离不开中国航天人在此前积累的坚实基础上,不断研究,致力于取得的新进展,推动中国航天事业迈上新台阶!
由此观之,“守方”之基上,需适时“变方”,方能行稳致远。
(阐述“守方”和“变方”的关系,“守方”才能“变方”。)
人是如此,社会也如此,国家更是如此,若无海量字词语汇的积累,何来一篇篇锦绣华丽的文章?若无日复一日,汗流浃背,胼手胝足的艰苦训练,哪来赛场上夺金如探囊取物的豪迈与自如?若无科技、人口、政治、经济及文化的积累,又怎有大国纵横捭阖的力量?国家应以人为本,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促发展,方能守护四海承平、云程发轫、繁荣富强!
(从人到社会,以小见大,阐述没有“守方”的量的积累,就没有“变方”质的飞越。)
“守方”是“变方”的前提,“变方”是“守方”的进阶,星海横流,岁月成碑,吾辈青年欣逢盛世,应脚踏实地,夯实基础,又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以“守方”行稳,以“变方”致远,如此青年有为,方能成大器,担大任,中国恒强!
(文末点题“守方”和“变方”的意义,紧扣主题。)
点评:本文扣住材料,深刻论述了“守”与“变”的智慧。全文有丰富的举例、道理和对比论证,说服力强。语言精练流畅,大量使用排比语句,使文章文采飞扬,气势磅礴。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陈蕃,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荒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后迁为乐安太守,拜尚书,为太傅。(范晔《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
材料二: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不同的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并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古有陈蕃立志扫除天下,不事一室,终成大业;而今劳动教育进入教育部课程标准。对于陈蕃的“扫天下”和教育部提倡“事一室”的日常劳动,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湖北部分市州高二联考)
写作指导
材料一侧重强调青少年学生应志存高远﹐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虽没有“事一室”,却没有批判否定的意思。毕竟结合陈蕃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平来看,“事一室”并不是必为之事,相反,立凌云之志是青少年更为重要的事情。
材料二重在强调青少年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参与一些基本的劳动,能独立自主完成一些如“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等日常生活劳动,培养其独立性和责任感。
两则材料看似对立矛盾﹐实则辩证统一,互为补充。一方面,青年学生需要志存高远;另一方面﹐又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脚踏实地。
试题要求表明审题时必须综合理解两则材料的含义,不能抛开一则材料只去谈另一则材料﹐应找到二者的关联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提升。综合材料,可以明确“立大志与做小事”是本次作文的核心思辨主题。
参考立意:
立意在于阐述“立大志”与“做小事”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供参考立意:①敢立大志,弯腰做小事。②立大志﹐做小事,方可成大器。③立鸿鹄志﹐做平凡事。④立志做大事需踏实做小事。⑤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⑥高远之志﹐从小事做起。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 涂荣)
范文解析
怀“扫天下”之志 重“事一室”之行
□湖北荆州一考生
陈蕃之言,表现的是一种宏伟的志向,彰显的是一种“为万世开太平”,展现的是一种不凡的器量。而教育部之要求,是对我们基础能力的培养,为我们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开篇对材料进行解读,指出陈蕃之言与教育部的要求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偏一不可。)
缺大志而重小行,则难免沦为平庸;怀远志而轻小行,则大志亦如空中楼阁。由此观之,只有大志与小行兼重,以大志明确小行之所向,以小行筑就实现大志的桥梁,方能让我们在人生路上龙骧虎步,不惧迷航。
(提出中心论点,指出“立大志”和“行小事”二者是兼重的关系。)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怀“扫天下”之志,让我们明确人生的意义,如黑夜里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提出分论点一,阐述立大志的意义。)
孔子心怀匡扶社稷,礼乐治天下之志,于诸侯间奔走,终使儒学在中华大地上繁荣滋长;周恩来少时便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明志,一心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使中国面貌焕然一新;法布尔自幼以研究昆虫为志,夙夜无怠,终著《昆虫记》为世人所赞。由是观之,欲成大事,须先立“扫天下”之志,如此方能行有所向。
(引用古今中外的例子来支持分论点一,增强论点一的说服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欲成大事,除立大志之外,亦须落实于点滴小事之积累。
(用老子的话引出分论点二,指出立大志和行小事二者之间的联系。)
正如古语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行大事者亦须从小事着手,于其间增才干,长本领。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早年间也同其他人一样潜心学习,收获知识,增长才干,最终在之后的探索研究中创立了相对论,成为物理学界璀璨的明星。
(用爱因斯坦的例子佐证分论点二,指出脚踏实地地行小事是成大志的关键。)
“扫天下”之志与“事一室”之行缺一不可,唯有二者并重,方能使我们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吾辈之青年,当以习陈蕃怀“扫天下”之志,亦应重教育部规定“事一室”之行。这样,我们才能于新时代书写人生的壮美篇章。
(简洁收尾,照应标题与首段,紧扣“扫天下”之志与“事一室”二者的关系,使中心论点更明确。)
点评:兼顾“立大志”与“做小事”两个方面,紧扣材料,深入分析。论证思路清晰,论证结构合理,语言生动有力。
最近,不少读者在后台留言,
怎么订阅《帅作文》?
目前《帅作文》主要有以下订阅方式:
1.各地发行站集中订阅。
2.武汉中心城区订户与楚天发行公司联系,或拨打965888,送报上门。
3.邮局订阅(2023年起),邮发代号为:小低版:37-70 ,小中版:37-71 ,小高版:37-72,初中版:37-73 ,高中版:37-74。
4.国内读者也可在微信小程序“中国邮政商城”里订阅本报(2023年起)。进入“中国邮政商城”微信小程序——点击“报刊商城”——搜索“帅作文”,选择相应版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