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太原街繁华依旧。李浩摄
英国诗人奥登的诗《某晚当我外出散步》,把他笔下的布里斯托尔街改成太原街,就可以轻易地回到20世纪80、90年代,我记忆中的太原街。
在百年时光之河里流离辗转
太原街,从百年前出发,它的历史要追溯到1898年。沈阳火车站前,一条不宽不窄的土路,两旁十几家油盐杂货店铺,这就是太原街最初的样子。此时,它是沙俄租界区里的“西四条街”。一年后,沈阳的第一个火车站——“茅古甸”建成,它的位置在现在沈阳站东货场北道口。
为了争夺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按照沙俄战败后签订的《朴茨茅斯和约》,俄国人在沈阳占有的“铁路附属地”和南满铁路一起“转让”给了日本人。1910年,日本殖民者在沈阳兴建“奉天驿”,也就是今天的沈阳站,同时加速推广“新市街计划”。所谓新市街,是以“奉天驿”为中心,向东开辟三条干线,即今天的中华路、中山路、民主路,中华路与“奉天驿”垂直,其余两条斜向放射。站前有南北走向的大街,即今天的胜利大街,与胜利大街平行建有十几条街路,干线路有今南京街与和平大街,商业街就是今天的太原街。
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将春日町改为太原街,青叶町改为民权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街道门牌号整顿,遂将民权街也改为太原街。
对老沈阳人来说,太原街最美的时光,是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在时光之河里颠沛流离的太原街,凭借其便捷的交通、悠久的商业历史,逐渐发展成为了一条商贾云集、人流如织的商业街。传统经营特色逐步恢复,特别是符合商业规律的整体改造,形成了融购物与休闲于一体的步行街,街心花园喷泉溢彩,花木葱茏。这里的百货商店、副食商店、书店、影剧院、文化馆、风味餐馆、旅社、工艺美术店、医药店、门诊部、邮局、银行、照相馆等,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后来,又推出了夜市,似乎夜夜都是这样的情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新世界、百盛、伊势丹、新玛特、万达、美美……多家知名商业企业驻足于此。
太原街在2003年迎来了最大规模的一次拆迁,原有的40家商号永久消失,沁园春食品商场、妇女儿童商店、长江食品商店、四季面条馆、新闻电影院、和平区牙病防治所等,都变成了回忆。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街巷到闻名东北的商业街,从人声鼎沸到门可罗雀,太原街作为沈阳历史上两大商业街区之一,它不仅记录着沈阳商业的繁荣与沧桑,更承载了沈阳城百年的岁月与沉浮,也成为无数沈阳人不能忘却的记忆,挥不去的乡愁。
那个姓秋林卖的点心最好吃
我的太原街,是从秋林开始的。因为,从这里开始,就有好吃的了。
沈阳秋林公司是一个姓秋林的俄国商人创办的连锁店,它是典型的俄式建筑,窗户大,屋子高,房顶必须要有一个扁而圆的绿色圆葱头。
对我来讲,小时候一件很幸福的事儿,就是跟妈妈去秋林公司买点心。一般,会买长条状、上面起着细棱的条酥,扁而圆的蛋黄酥,还有秋林的面包,带着一种特别的味道,发酵的酸和奶油的香,混杂在一起,最对我的心思,每次去都必买。
味道,是个神奇的向导,总是顽固驻扎在舌尖,屏退所有芜杂的干扰,清晰地指向旧时光。现在,秋林食品工厂店已经隐身于秋林公司后身的开封街,但每一天,这里都会有老顾客光顾,我小时候就熟悉的糕点、面包,还有正宗的俄式红肠、酸黄瓜、马迭尔雪糕。时光奔流而过,它仍驻守在原处。
沈阳的宫廷糕点,制作极为讲究,而且具有满族特点。代表性的品种有“萨其玛”“龙凤饼”“长寿糕”等,为沈阳特有的“中式糕点”。
沈阳解放初期,有私营企业小作坊130户左右。1956年公私合营后,将11家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私人作坊合并成为长江食品厂,其余作坊先后合并成16个生产合作社和保持特色的“四远香”“福禄寿”“稻香村”“秋林公司”“雪花商店”等5个前店后厂。
买完点心,我对秋林的兴趣就没了。听说,秋林的四楼,是“出国人员服务部”,柜台高,这里的东西都没见过,卖货员戴着三角头巾,人也像是从画里走下来的。但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店铺各自美丽
在老沈阳人的记忆里,太原街是由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店铺名组成的。好看的,好玩的,好用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几乎都能在这里得到满足。不同的建筑形态,不同的业态,从各个维度满足人们的需求。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太原街几乎天天门庭若市。除了街两侧规模较大的商场,东西两翼的特色店、专业店,加上纵横交错的胡同小店,形成了一个生态良好的商业网络。
从秋林出来,我就去外文书店。二层楼,黄墙壁,绿房顶,和著名的阿尔山车站的颜色极其相似。外文书店里,有磁带,有唱片。我现在还保留的外国歌星的磁带,都是在这儿买的。挨着书店的,是“一百”,沈阳第一百货商店。
太原街还有一个“妇女儿童商店”,除了卖服装还有各种玩具,但我也就是看看。沈阳工艺美术商店,现在还在,用我妈的话说,卖的东西好看是好看,就是不当吃不当喝。离工艺美术商店不远,是圆路餐厅。最出名的是罐鸡、罐牛肉,特别适合急头白脸吃一顿,这里的冰棍和冰淇淋也是品牌,现在都找不见了。
东北电影院,演出之前打铃,很是特别。新闻电影院,是沈阳唯一放映新闻纪录片的电影院,这里,每天不仅专门放映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片,还放映专题片、动画片、纪录片、科教片。作家刘嘉陵在《坐直了,目视前方》一文中,回忆父亲刘黑枷带全家观影的经历:当年的节假日里,他动辄率全家6口浩浩荡荡赶赴哪个电影院。那时候沈阳太原街有家“新闻电影院”,我们去过不止一回,看过一部彩色纪录片叫《非洲之角》,还看过一部彩色科教片叫《带翅膀的媒人》。我全没兴趣,连同那个不放故事片的电影院。
照相的有生生照相馆,新中国照相。公私合营的时候,生生有了国营身份,6个人的生生照相馆转眼发展成了拥有200多名职工的沈阳市第一家高级照相馆。沈阳的孩子,谁还没有一张或多张由生生照相馆的师傅给照的生日照、百日照呢?照片上的孩子一定会笑。照相师傅先是陪着玩皮球,直到笑了,再抓拍那个笑的瞬间。除了小儿照,还有结婚照、同学照、战友照、家族照,只要想拍照,就会来太原街。
太原街上的店铺,对沈阳人来讲,已成了记忆中一个个亮闪闪的路标,它们矗立在岁月的路上,指向一个个已褪色但温暖如昨的场景。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个他们常去的地方,如果遇到有同感的,说说他们共同喜欢的店铺,或一个共同熟悉的售货员,你一句,我一句,像曾经一起拉着手逛过似的。
从老联营到中兴的繁华记忆
太原街上,不能不提的,是老联营和中兴。
从中谷时计店到老联营再到中兴,走了近百年。现在的太原街,中兴是当之无愧的地标。老联营搬到中华路上了,有点孤单。中谷时计店,早已消失在岁月里,只留下一个若隐若现的名字。
中谷时计店,建于1935年,1937年开业,是日本人中谷忠一投资建设的,经营钟表珠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原街的商铺收归国有,人民政府指定成立一家国营百货商店,“中谷时计店”变成了“国营贸易企业联合公司”,也就是“老联营”。它由粮食、百货、花纱布、医药、工业器材、土产、煤建、信托等8个公司联合组成,取名“沈阳市国营贸易企业公司”,后改为“沈阳市联营公司”。联营公司曾是辽宁省最大的综合性百货商店,于1952年1月26日正式对外营业。
1980年9月,国家投资1325万元,在和平区中华路三段新建一栋有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局部七层的营业大楼,1982年底正式开业,这就是新联营。新联营建好后,孤零零地在那里,感觉离太原街商圈有点“远”了。
中兴-沈阳商业大厦则是在1987年12月10日正式对外营业。中兴的出现改变了太原街的业态,有人评价说,它是太原街的新起点,也是繁华记忆的顶点。
1985年,“老联营”被扒掉,改建中兴-沈阳商业大厦。从中兴开始,综合商场的业态开始弥漫整条太原街。一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商业街开始向一条千店一面、每家店都大而全的步行街过渡。
圈楼,零售业的完美闭环
挨着联营的,是“和平副食”。提“和平副食”你或许想不起来,但一说“圈楼”,几乎无人不知。叫它“圈楼”,就是因为它的建筑格局是个圈形。它的正门应该在南北两侧,对着太原街的是东面的一个不起眼的小角门,因为地处太原街商业街上,所以在这个门里进出的顾客很多,有一种“口小肚子大”的感觉。小的时候,如果我跑丢了,我妈就让我在这个小角门等她。
作为沈阳副食商店特有的建筑模式,圈楼分布在市区的不同位置,成为沈阳人日常生活中关系密切的建筑,其中以地处太原街中心地带的“和平副食”最具代表性,此外还有大东圈楼,大西圈楼,铁西圈楼,皇姑圈楼,大约一共有10来座。
圈楼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因为它真的很有特点。圈楼,建筑围成一个圆圈,或围成一个方圈,中间是一个大院子,周围的建筑空间贯通,顾客从入口进入,顺着一个方向,就可以逐一遍览所有的摊位。逛完一圈又回到原来的入口。流线简洁,既不必担心迷失方向,也不会错过要买的东西。我想,这种建筑形式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死角,对每一个业户来讲,有相对公平的区位优势,而且,各摊位都布置在环形建筑之内、临近内院的一侧。于是,内院就成为卸货和暂存货品的地方。货物从内院送到各个摊位,与顾客人流不会形成交叉和相互干扰,这是不是一种非常巧妙的零售空间形态?
中国城市一词中的市,就是集市之意,中国的传统市场往往是以商街的形式而存在,这种商街将顾客从街的一头导向另一头,人们可以以悠闲的心态随着人流看遍每一家店铺,圈楼恰是继承了这种对客流进行引导和组织的方式,只不过它是将室外的商街搬到了室内,又令客流线路形成闭环,使得顾客免去了走完整条商街之后,还要重新回到起始点而造成的重复之旅和载物之劳。
今天的超市用自动扶梯直接将客流引导到顶层,再令购物顾客逐层旋下,最终也回到一层入口处,使得顾客流线形成闭环。这或许是将中国传统市场与圈楼的优越性提炼出来,并融于一体。
眼镜店里的抗日往事
100年前,在这条以日本商号为主的太原街上,有一爿眼镜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罢工就发生在这里。原门牌号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二段五号,现门牌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58号,店名叫奉天老精华眼镜店,是当时仅有的两家中国人开设的商号之一,是民族资本大连老精华眼镜公司在奉天开设的分店。这是一座建于民国初的日式两层青砖小楼,楼上6间,楼下6间,西面的楼是扩建的。1924年春开业。
1927年2月,奉天老精华眼镜店的经理仲肇发迎来了杨志云,杨志云是他在大连夜校时的同学。杨志云说要报考满洲医科大学,想和另一个朋友任国桢租住眼镜店的二楼,这里离满洲医科大学近,能够专心复习功课,仲肇发答应了。一段我党地下工作者曲折惊险的“潜伏”故事即将发生在这座老字号狭窄的二楼小房间里。这个在今天看上去不起眼的小楼,因此有了特别的意义。
眼镜店确实是一个适合潜伏的好地方,青年人来开会,遇上麻烦就扮成配眼镜的。任国桢和杨志云经常在此组织党员和学校中的进步青年聚会,学习《共产党宣言》和进步刊物。1927年6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共奉天特别支部改建为中共奉天市委,杨志云负责组织,任国桢任市委书记。市委机关就设在眼镜店二楼。
奉天制麻株式会社(麻袋厂)工人罢工,日本警察盯上了组织者任国桢、杨志云。6月29日傍晚,日本警察首先诱捕了杨志云,接着又团团围住奉天老精华眼镜店,抓捕店内的任国桢及6名店员。次日下午4时,日本警察对抓去的6名店员进行审讯,没有抓到什么把柄,就将店员放回,又将老精华眼镜店经理仲肇发关进监狱。经过20多天的刑讯逼供,日本人找不到仲肇发参与罢工的证据,于1927年7月下旬,将其送交大连当局处置。任国桢、杨志云紧咬牙关,坚守秘密,日本警察只能把他们移送到奉天军法处,关进监狱,直到次年释放。
鉴于已经暴露,奉天老精华眼镜店二楼这个革命据点被迫停止活动。从1927年2月到6月,奉天老精华眼镜店作为我党在沈阳的重要活动地点,不仅见证了中共奉天特别支部的重建和中共奉天市委的诞生,同时,也成为任国桢、杨志云等共产党人成功组织领导沈阳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策源地。
2020年,这里被沈阳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精华眼镜店在距离它50米的地方继续营业。现在的经理杜肇杰,从1993年至今,一直在这里工作。杜肇杰的大伯杜向欣曾是奉天老精华眼镜店的伙计,也是中共奉天市委诞生的亲历者之一。后来,杜向欣接任仲肇发,成为老精华眼镜店第二任经理。杜肇杰的三伯父、父亲、岳父都曾在这工作过。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杜肇杰继承了父亲和岳父配镜的好手艺。
我们渴望速度,我们渴望高度,我们渴望脱胎换骨,而我们却被这渴望所困,如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困在被躁动的渴望操纵的街路上。作家老藤在《蟋蟀为谁而鸣》里写道:有位规划设计师告诉我,30多年来的城市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导致城乡90%的老建筑被拆除,城市和乡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我觉得任何变化都是有代价的,这种脱胎换骨的代价就是令许多人无法再找到乡愁,或者说他们的乡愁失去了依附,故乡变成了他乡。从文化层面看,这个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似水流年里,每个人都有自己无处依附的乡愁,如浮萍,“无情却似多情物,不到诗中不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