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一些没听过的网络词上了年度榜?请正确认识网络热词,别让它们给表达设限

极目新闻综合 2024-12-19 18:43:14

近期,多个平台陆续公布了2024年度关键词的评选结果。在B站,年轻人一年发送了超576万次的“接”;在小红书,搞“抽象”的评论数量更超1.6亿条;之前《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4年十大流行语,包括“松弛感”“硬控”“水灵灵地”等。

这些风行一时的热词,记录着瞬息万变的时代。流行语的评选标准是什么?体现了哪些社会热点与普遍现象?“梗文化”的火爆,是否会导致中文“词穷”?澎湃问吧邀请《咬文嚼字》杂志编辑施隽南,聊聊2024年“硬控”我们的那些网络流行语。

流行语是如何评选出来的?

@午夜南瓜会变马车:请问老师流行语的评选标准是什么?每次都觉得会有一两个词语完全没见到过,身边的人也是这种感觉。

施隽南:《咬文嚼字》的流行语评选标准,顾名思义首先考虑的当然是这个词语在当年的流行度,在这点之外主要还依据两个标准:一个是语言学价值,即在基本符合汉语使用规范的前提下,这个词语是否具有创新性,在语义上是否有新的发展;一个是社会学价值,即在符合公序良俗的前提下,是否具有年度性,能否反映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况或心理状态。

当然,三者都符合的词,近年确实越来越少。您提到每次都会觉得有一两个词语完全没见过,这种感觉和我们的评选专家和编辑部是一致的,我们在收集读者意见和发起互联网投票的时候也会有相同的感受。主要原因大概是,过去在传统媒体和初代互联网时期,人们开展讨论、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比较集中,我们接触的表达和语言比较一致,因此在最初评选流行语的时候,大家对于条目的感知会比较一致。

不过近年随着各种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兴起,圈层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在不同平台流行的内容类型和风格不同,吸引的核心用户自然各有差异,再加上大数据的算法推送,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信息茧房,使得人们接收常用平台外的信息变得困难。因此,流行语的圈层化也越来越明显,不同平台、不同App的用户对于新词新语的感知差异也越来越大,例如小红书的用户群体,和豆瓣、微博、抖音、B站的用户群体,对于流行语和所谓热梗的感知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新词新语新表达在成为大众流行语前,首先要经历的考验就是能否破圈,即打破单一平台的圈层,在更多其他平台传播。然而我们年度流行语的评选,体量只有十个词,想用十个词完整描述一整年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我们在评选过程中已经尽量做出平衡的考量,但依然会出现很多人觉得其中有些词从未听闻的情况。

小红书与B站的年度关键词

@澎湃网友JVjiyq:“city不city”区别于其他词语,融合了英语单词,甚至从字面上根本没法理解其含义,却仍然能够大火并被人们所接受,这十分有趣,请问您怎么看?

施隽南:您的观察十分到位。“city不city”比起过去我们选出的流行语来说,确实是比较特别的一个词。过去我们在评选流行语的时候,对字母词是十分谨慎的,一方面是维护汉语自身的纯洁,一方面是目前正规出版物对于字母词的使用有比较严格的规范要求。

过去流行过的一些字母词,主要是字母缩略,如emo、yyds,或者纯英文单词,如去年特别流行的citywalk,也有像“栓Q”“hold住”这样中英杂糅的。但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中国人把字母或者外来语放入汉语中,整体是汉语的使用逻辑。而“city不city”,是一个外国人把他的母语放到了汉语的结构中,所以这个词的形成的路径同之前流行的字母词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新时代的“洋泾浜”。

近年,中国对多国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也许为“city不city”这类表达的产生与流行提供了一定的契机,所以这个流行语无论从语言学角度还是社会意义来说,都有着特殊的价值。

让人“又爱又恨”的网梗

@快乐最重要:像我就特别讨厌网梗,比如666,YYDS等等。

施隽南:十分理解您的感受。互联网平台比较开放,传播速度快,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缺乏一定的监管,因此有一些低俗的、无聊的甚至并不文明的梗和词语传播得很广。像YYDS这一类的缩写字母,在流行语中确实占了很大一部分,因为其本身易于复制,在一定时间内会形成病毒式传播,被人们高频使用,但这类字母词往往缺乏语言智慧,也不符合我们汉语的使用规范,对我们汉语的发展并无助益,也没有明显的年度特征,所以我们在评选流行语的时候,这类词在网络投票上虽然会取得比较多的票数,但是不符合我们的评选标准,最终也不会进入我们的榜单。并且由于这类词的含义并不稳固,可替代性也比较强,所以往往流行一段时间就变成了“时代的眼泪”,会有新的流行语替代它们。

@Lifer:网络流行语,比如班味、松弛感,包括小孩哥等,如果在小学的作文中出现,是否会成为扣分点或加分点?

施隽南:大部分的流行语,从本质上说属于新词新语,或者是一些原来就有的词,因为某些契机产生了新的语义和用法。不管是新词语、新含义还是新用法,就当年来说,它们的含义和用词规范都是不明确的、不稳固的,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而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在语言文字使用规范方面有更高的标准,因此对于在作文中使用流行语,还是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当然并不是说小学作文中绝对不能使用这一类流行语,但应符合语境、使用场景,或确实是出于表达需要,不要只是因为它“流行”而不加选择地滥用。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网络热词

“蝴蝶有生命,它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而气球没有。所以,气球跟风走,而小蝴蝶会迎着风,用它的翅膀舞出自己最喜欢的舞蹈”——前不久,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车站小学一场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热词的班会引发讨论。

在这堂班会上,对网络热词是盲目跟风还是要有自我判断,语文老师用“气球”和“蝴蝶”的生动比喻来教育和启发孩子们,不仅在班级里产生了良好的反应,也在网络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赞同。网友们点赞的不仅是这位老师尊重并理解孩子的态度,更是她教育和引导孩子如何面对网络热词的智慧。当网络已触手可及、无处不在,我们不可能让孩子置身于一个没有网络影响的“真空”语言环境,因而面对“玩梗”这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教育、引导孩子提高自身辨别能力是关键。

与成年人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不同,孩子们正处于语言的学习阶段、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当网络热词直扑模仿能力极强但判断力较弱的孩子们而来,如果不对孩子们加以引导,不仅会影响书写规范和语言表达,还会影响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审美情趣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此,职能部门和网络平台要加强审核和把关,为未成年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这名开班会的语文老师表示,有些孩子用字用词基础相对薄弱,却在作业和试卷中常写一些网络热词,正是这一情况促使她下定决心要跟孩子们好好谈一谈。帮助孩子判断并远离低俗网络用语,建立起健康的语言系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和共同努力。家长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使用低俗网络热词的行为,并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健康文明的语言环境;学校要发挥教育主导作用,一方面通过教育和引导防止低俗网络热词渗入孩子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而社会能为孩子搭建的语言教育场景非常丰富,可着力处也很多,比如最近火爆出圈的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把千年来绵延不绝的诗文血脉通过银幕传递给孩子们;再比如陕西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推出对唐诗互动活动,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等景区推出“背诵经典免门票”活动,这些都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热词,提高他们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有助于提升孩子们使用规范语言的能力,也能促进我们的语言向健康、规范、高雅的方向发展。

别让“泰裤辣”式网络热词给表达“设限”

栓Q、哒咩、针不戳……这些网络热词是否在你的表达中出现过呢?前段时间,歌手小鬼(王琳凯)在音乐节舞台上的一句“如果你也像我一样,那我觉得这件事情,太酷啦”在短视频平台火了。热度升高,经过网友们的改动,“太酷啦”变成了“泰裤辣”,又一个网络热词诞生了。

短视频平台的传播速度之快,往往是一个热词热度还未消退,另一个热词便“接踵而至”。例如20年的YYDS(永远的神)、21年走火的“栓Q”“芭比Q”等等。而这样的热词比比皆是,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评论区里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表达的时候,选择投入网络热词的“怀抱”。这样的热词适当地使用一些无伤大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语言的活泼性,显得风趣幽默。但如果任由其充斥在我们的表达之中,长此以往,表达就会趋于单一,当我们想表达时,周围已然筑起了网络热词的“高墙”。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关于造成语言贫乏的原因,70.9%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互联网时代要求更加直接和简洁的表达,65.4%的受访者则将其归因为同质化表达、全民复制的网络氛围。网络热词正是在这样的网络氛围中被创造出来的。它们具有直接简洁表意的作用,同时呈现着使用泛滥的特点。网络热词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们的表达设了“限”。

有的学生更是把网络热词用进了作文,让老师百思不得其解。2011年,上海在语文高考作文阅卷时,就出现了考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热词,有的没被老师看懂,而被判成错别字的情况。由此可见,网络热词在这样正式表达中,并没有收到来自部分老师们的“热情”。网络热词的使用,有时在无形之中,给自己的表达与他人的沟通之间设了“限”。

其实,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从来不缺乏多元化的表达。表达赞美,我们本就可以用风景如画、美不胜收等成语,而不是“绝绝子”等的一笔带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古诗词更为我们打开了表达的广阔天地。回望历史,我们的文化让表达“大有可为”。表达的范围如此之广,我们实在不必受限于网络热词。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我们的表达,不要让自己囿于网络热词这一块“方圆之地”,别让网络热词给我们表达“设限”。

极目新闻综合澎湃新闻、红网、人民日报、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简俊晖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