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至14日,广西连续放假四天,欢度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这场春天的盛会,有何来头和特色?
早在今年的3月2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发布了“壮族三月三”放假通知:4月11日至12日放假,与周末连休。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壮族“三月三”10年前成为法定节庆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如今已成为广西壮族人民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2014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全区民族传统节日,并放假两天,“壮族三月三”由民间习俗提升为法定的节庆。同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壮族“三月三”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现已成为广西各民族大聚会、大联欢、大团结、大发展的盛会,成为广西重要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来源:中青网
这个传统节日有三个传说
由来一: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由来二: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家人反对不能结为夫妻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由来三: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小伙子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结果通过唱歌比赛,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
唱山歌、抛绣球、打铜鼓、抢花炮、碰彩蛋
“三月三”期间,壮族青年男女都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在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艺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小伙子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甚至会订下秦晋之好。
广西壮族绣球(来源:广西民族博物馆)
“三月三”歌圩的绣球是壮族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制作工艺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的是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打铜鼓(来源:广西综艺旅游频道)
铜鼓是壮族等南方少数民族非常重要的乐器,“三月三”歌圩中自然也少不了铜鼓的登场,铜鼓不仅仅是一种乐器,而且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在农历三月初三和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南宁市邕宁区壮族抢花炮民俗活动(来源:黄继增 摄)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伍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由于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表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抢花炮流行在壮族、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中,既是一项公平竞技的体育活动,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寄托了村民祈求幸福安康的朴素心愿,其热闹程度更胜春节。
打扁担(来源:广西综艺旅游频道)
打扁担是壮族一项传统娱乐活动,女子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另外,每到“三月三”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五色糯米饭。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栀子,用这些植物的汁来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这是为了祭祀歌仙刘三姐,吃了五色糯米饭能够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彩色糯米饭(来源:人民网)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用来传情之物。壮族小伙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如果姑娘对小伙无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若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碰彩蛋(来源:广西综艺旅游频道)
极目新闻综合中青网、澎湃新闻、人民网、广西综艺旅游频道、南宁新闻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