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警惕来自“蘑界”的致命诱惑!野外踏青遇见它们,千万别采

潇湘晨报 2024-04-09 14:52:03

清明过后,微风吹拂,春和景明,不少市民朋友已经把踏青安排进行程。不过,在户外要是看到破土而出的野生蘑菇,欣喜之余拍照就好,千万不要采摘,更不能食用。

4月8日,记者从长沙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该局目前已对毒蘑菇展开科普工作,也提醒广大市民对于野生蘑菇,一律不采、不吃。

那么,在湖南境内,有哪些大名鼎鼎的蘑菇界“杀手”呢?记者从长沙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了解到,品种还真不少,杀伤力也是一绝,快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离人群最近的毒蘑菇:青褶伞

在中国,造成中毒事件最多、最常见的毒蘑菇毫无疑问就是青褶伞,俗称:大青褶伞,铅绿褶菇等。可引起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包含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青褶伞在我国不同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分布,具体时间为3-12月份,集中出现在6-10月份。青褶伞常生长于公园或小区草坪上,菜地里,路边草地、荒地,锯末堆上,甚至是垃圾堆旁,俨然成了离人群最近的毒蘑菇种类。

2022年9月,湖南株洲荷塘区一家三口食用了从菜园采摘的野生蘑菇,当晚相继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立即送医院急诊科予以洗胃、催吐等对症治疗。经鉴定,他们食用的蘑菇正是大青褶伞!

近年来,与青褶伞形态上极为相似且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变红青褶伞和球盖青褶伞也造成多起胃肠炎型中毒。

蘑界的假羊肚菌:毒鹿花菌

毒鹿花菌俗称假羊肚菌。2020年3月,云南、贵州相继发生2起4人误食“野生羊肚菌”的中毒事件,除了导致胃肠道症状、神经症状外,还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肝损害。研究发现这并不是真正的羊肚菌,与以往在湖南发现的一份标本一致,代表了一种以往从未被发现的、形态上与羊肚菌相似的鹿花菌属的新物种,为了警示大家,科学家们将这个新种命名为毒鹿花菌。

毒鹿花菌春季至初夏生于以壳斗科为主的阔叶林地上,最大的特征为菌盖部分呈不规则脑形,红褐色、紫褐色或金褐色、咖啡色或褐黑色,幼时光滑,逐渐多褶皱,粗糙,边缘部分与菌柄基本不连接。而真正的山珍羊肚菌的菌盖部分呈现圆锥状至钝锥形,表面有许多凹坑,呈现羊肚状,边缘部分与菌柄连接为一体。

童话里走来的美丽杀手:毒蝇鹅膏

毒蝇鹅膏可能是是小朋友们最熟悉的蘑菇,颜色鲜艳,形状软萌,有的还带有白色鳞片,和童话书里的美丽蘑菇一样。然而现实生活中,它有剧毒。

毒蝇鹅膏最明显的特征为:粉红色至红色或偶尔呈黄色的菌盖上长满了白色鳞片。该种目前发现于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在华北北部偶有发现。

毒蝇鹅膏含有异噁唑衍生物毒素,可产生谷氨酰胺能神经毒性。中毒最初表现为困倦,随后进入狂躁期,表现为类似幻觉的视觉错乱、举止怪异、焦躁不安、兴奋、方向感丧失、人格解体和精神错乱等,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这一阶段可持续48小时,最后进入困倦期。有些病人会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并伴有抽搐,严重中毒甚至可以导致死亡。

我国南方广大地区还有多种鹅膏具有和毒蝇鹅膏类似的毒性,每年造成数十起中毒事件,它们都具有相似的外观:菌盖被鳞片,菌柄具菌环,基部膨大。比如,淡白色至蜂蜜黄的小毒蝇鹅膏更为常见,在湖南各地都有分布,曾在永州引起中毒事件。

懂得伪装的“杀手”:黄盖鹅膏

黄盖鹅膏俗称“黄罗伞”,是我国著名的造成急性肝损害的剧毒蘑菇之一。

黄盖鹅膏最大的特征为 “头戴金盔(黄色菌盖),身披金甲(黄白色菌柄),腰系白裙(菌环),足蹬战靴(菌托)”。但黄盖鹅膏偶尔也会出现灰白色的“银盔杀手”,黄盖鹅膏的白色变种看上去“纯洁无害”,但毒性丝毫不减,在湖南曾引起中毒死亡。

黄盖鹅膏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出现在夏秋季(6月中旬-10月上旬)。

成对出现的“黑白双煞”:灰花纹鹅膏和裂皮鹅膏

灰花纹鹅膏和裂皮鹅膏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并且经常成双成对出现在同一片阔叶树或者针阔混交林的剧毒蘑菇。因其一黑一白而被称为“蘑界”的“黑白双煞”。近30年来,这两个剧毒蘑菇在我国造成至少超过100人死亡。

这两个黑白分明、小个头的剧毒蘑菇具有和其他剧毒鹅膏一样的特征: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靴(菌托)。

这两种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的剧毒蘑菇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其中湖南、湖北、浙江、贵州等省份是该种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生长时间为5月中下旬至7月底,偶尔可持续至9月。
2021年6月,永州、湘潭相继发生两起剧毒鹅膏中毒事件,引起中毒的蘑菇正是“黑白双煞”。

冒充香菇的伪装者:肉褐鳞环柄菇

肉褐鳞环柄菇,俗称肉褐鳞小伞、肉褐鳞小菇,含有鹅膏毒素,与剧毒的鹅膏一样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肉褐鳞环柄菇生长在针叶树林地上,以松树最为常见,在云杉、冷杉等树下也有发现,偶尔生于枣树或其他阔叶树下。最大的特征就是:“小个子,头长草(鳞片),腿长毛(鳞片),松杉树下常见到!”

肉褐鳞环柄菇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近年来湖南、上海、江苏、浙江、贵州等地也有发现。出现时间为4月下旬至9月中旬。2018年湖南首次监测到肉褐鳞环柄菇中毒病例,此后短短一年内,全省就记录到10人相关中毒事件。

肉褐鳞环柄菇不仅外形上具有伪装性,中毒症状也有迷惑性。与多数蘑菇中毒不同,肉褐鳞环柄菇中毒发作很慢,吃下6至12小时才会出现症状,维持一天左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后,中毒者会“假愈”,给中毒者和医生造成康复假象,而实际上此时中毒者肾功能已经开始恶化,“假愈”时段一过,中毒者病情迅速恶化,肝、肾、心、脑、肺全面衰竭,直至死亡。

白色恶“蘑”:日本红菇和多汁乳菇

不少食用菇都是白色,难免让人误以为白色蘑菇无毒。千万别误会,一些白色恶“蘑”招招致命。

日本红菇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白色蘑菇,是蘑菇中毒中最为常见的毒蘑菇种类之一,可以导致严重的胃肠炎型中毒。在浏阳,日本红菇就多次造成中毒事件。

辣味多汁乳菇和长绒多汁乳菇等多汁乳菇属蘑菇,与日本红菇类似,也是白色的可以导致胃肠炎型中毒的毒蘑菇,分布于我国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区。近年来在我国引起多起中毒事件。

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近年来在湖南、湖北、浙江、贵州、云南引发多起中毒及死亡事件,病死率超过50%。临湘市、湘阴县都曾出现过亚稀褶红菇中毒事件。

亚稀褶红菇中毒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该菌与老百姓经常采食的稀褶红菇、密褶红菇外观极为相似,很难从外观形态上将它们区分开来,需要专业人员结合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才能进行准确鉴别。

亚稀褶红菇可导致横纹肌溶解,是我国引起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剧毒蘑菇之一。中毒潜伏期短,一般10分钟到2小时。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重症病人在胃肠炎期后会发展为横纹肌溶解,肌酸激酶急剧上升,出现肌痛、乏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困难,有些病人出现酱油色尿(肌红蛋白尿),少尿、无尿,甚至导致急性肾衰竭。严重者最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早期催吐、洗胃等毒素清除方法和对严重者及时的血液透析被证实对救治有效。

木生“大蘑王”:条盖盔孢伞

条盖盔孢菌又称条盖盔孢伞,是典型的木材腐朽真菌,生长在腐木、锯末堆或腐殖质高的地上,是中国华中和西南地区晚春至初夏、晚秋至初冬最常见的剧毒蘑菇之一。该种含有鹅膏肽类毒素,与剧毒的鹅膏、环柄菇一样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

据媒体报道,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中毒医学科近期就接诊了一位严重肝衰竭的男子,中毒元凶就是条盖盔孢菌。

据统计,湖南省常见的毒野生菌有100余种,其中,灰花纹鹅膏、裂皮鹅膏、亚稀褶红菇、肉褐鳞环柄菇、条盖盔孢伞是引起全省蘑菇中毒致死事件的几大元凶。

关于毒蘑菇,谣言同样致命

在民间,关于毒蘑菇的谣言也有不少,错误的认知和毒蘑菇一样致命。

谣言1: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错!单看蘑菇外表,并没有绝对的安全标准,一些剧毒蘑菇如灰花纹鹅膏、亚稀褶红菇都是灰色的,致命鹅膏、裂皮鹅膏都是纯白色的,可它们毒性剧烈。

谣言2:蘑菇跟大蒜、银器等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未变颜色就无毒

错!实际上,蘑菇的毒素不会与大蒜、银器等发生反应。

谣言3:生虫、生蛆的蘑菇无毒

错!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作用与人是不一样的。剧毒的鹅膏菌成熟腐烂后很容易生虫,生蛆。甚至剧毒的鹅膏菌经口服喂养小白鼠,小鼠都不会死。

谣言4: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

错!受伤变色或者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属如牛肝菌科、红菇科的一个特征,实际上,牛肝菌科和红菇科的很多种类是可以食用的,故不能凭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谣言5: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错!蘑菇的有毒无毒与生长环境没有关系,有毒蘑菇与其他蘑菇生长的环境是一样的。

长沙市市场监管局提醒,采食野生蘑菇的经验通通不靠谱,面对野生的蘑菇,一律不采、不买、不吃。

目前,野生毒菌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也没有特效解毒剂,主要是尽早排除毒素,治疗越早,效果越好。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催吐、立即就医,警惕中毒“假愈期”。

潇湘晨报记者李姝


责任编辑:张杰妮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