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高“盐”值,新征程!青岛最后千亩盐田踏上转型路,承载一甲子记忆,古法制盐年产7000吨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 2024-03-05 07:21:13

半岛全媒体记者尹彦鑫实习生王筱涵

持续的降雪天后,徐奎鹏操作机器将覆盖在盐池上的黑色薄膜收了起来,盐池里的卤水终于重见天日,继续接受日照和风吹。2月28日一大早,记者来到了位于大沽河入海口东侧的东风盐场(现青岛东风盐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青岛最后的千亩盐场,承载了东风盐场盐业工人一个甲子的记忆。随着青岛海盐博物馆的建成、光伏发电设备的安装使用,如今,年产盐7000吨的东风盐场也踏上了转型之路,盐业人希望通过华丽转身,传承古老的制盐工艺,铭刻青岛盐业历史。

盐池航拍照片

产量:精工细作,年产7000吨“盐田蓄海水,赤日凝晴沙。”靠海吃海,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这里不仅水产丰富,还是上等海盐的产区,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青岛东风盐场已经陪伴岛城人民将近一甲子的时间。如今大沽河入海口东侧千余亩的盐池,依然在传承着青岛盐业历史。

2月28日一大早记者来到东风盐场时,青岛东风盐业有限公司制盐公司副经理徐奎鹏正在盐池边巡视,对于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的他来说,这片盐池就是他的青春。

记者向徐奎鹏了解情况

跟随徐奎鹏在盐池间穿梭,记者发现这些方方正正的盐池呈现出的颜色十分不同。“通俗来讲这跟海水中的盐度比有关,盐度越低,盐池里海水呈现的颜色也就越浅,盐度越高,盐池里的海水呈现的颜色也就越深。”徐奎鹏介绍,记者所看到不同颜色的盐池在他们行业内有不同的称呼。“这一个个方形的池子我们叫卤台,分为初级制卤池、中级制卤池、高级制卤池和结晶池,海水的浓度通常是3波美度(行业用语)左右,而经过初级制卤、中级制卤、高级制卤三步过程后,逐步浓缩至26波美度的饱和浓度,此时卤水就要进入结晶池,再经处理,就能形成我们常说的颗粒盐。”

巨大的盐垛

在盐场的东北侧,记者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隆起,南侧露出雪白的大颗粒盐,因为前期降雪的缘故,如今这个巨大的盐垛上仍然覆盖着毡布。记者了解到,如今东风盐场内有8个结晶池,去年这8个结晶池共产盐7000多吨,这巨大的盐垛就是去年的产量。“去年的这个产量相对来说算是丰产了,捞盐之后我们就堆在这里。”徐奎鹏说,他们制盐跟日照、降水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也跟制盐工艺有很大关系。

覆膜:应对雨雪天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前两天的雨雪天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不利因素,如果让雨雪进入到我们的盐池中,那对我们的产盐量会有很大的影响,会导致我们盐池中的波美度下降,甚至还会让我们之前的努力白费,因此,每逢降水,我们都不敢有一丝马虎,都会提前为盐池覆上膜,让盐池中的卤水不受影响。”徐奎鹏说罢指了指位于盐池一侧的黑色薄膜和篷布。

“现在好多了,收放薄膜都可以通过机器来拉动,最初的时候,这些全靠人工,每一场降雨前后都要最快的时间去收放,光这个活下来,都会大汗淋漓。”徐奎鹏说,现在他们主要是负责“监工”,看机器有没有拉到位,薄膜有没有破损的地方等等。

工人正在收大颗粒盐(资料图)

记者注意到,在池边,有绳子呈8字形整齐摆放,而并非我们常见的圆形排列,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也是我们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出的办法,平常见到的收绳方式机器在拽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打结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在滑轮处就容易被卡住,绳子就会被拉断,就无法正常的覆膜。”

覆膜之后,并非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降雪下雨天,徐奎鹏和工友们还需要定时地去巡逻,及时查看排水是否顺畅,有没有异常积水的情况,会不会把薄膜压垮。“一到这种天,我们就有点心惊胆战,晚上更是睡不好。”徐奎鹏说道。

工艺:纳潮、制卤、结晶、收盐海盐生产是利用海滩滩涂建造的盐田和海水,经过自然蒸发浓缩提取氯化钠的过程。东风盐场有着优良的海盐生产地质与自然环境条件。这个场海盐生产基地位于具有“城市绿肺”之称的胶州湾绿洲湿地保护规划范围内,属于划定的生态红线,方圆40平方公里无工业,禁止任何新建基础设施和人为设施。盐场所在滩涂属鲁东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堆积剥蚀平原亚区城阳—普东堆积剥蚀平原段,土壤为海线退出之沉积层,分为黏土层、软土淤泥层、青泥层三个层段,是海盐生产的最佳地质滩涂。

徐奎鹏在盐池边巡视

优质的海盐除了良好的自然地质环境外,还离不开严格的工艺。“简单来讲,海盐在晒制的过程中,经过将海水日晒蒸发浓缩变成饱和卤,将饱和卤饱施入结晶池继续蒸发结晶成盐。”徐奎鹏介绍,整个海盐生产工艺流程包括纳潮、制卤、结晶、收盐集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讲究,这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

“比如说在纳潮阶段,我们会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前后开始储备一年的海水,这个时候海上的渔船基本上不出港了,养殖业也没有往外泻水的,海水洁净,浮游生物也比较少。”徐奎鹏指着远处的几个小房子说,“我们会启动抽水机,将盐场纳潮沟里的洁净海水通过水泵提到我们的水池中,然后引入到卤台中储存起来使用。”

“第二个工艺就是制卤,这么多海水不可能同步进行,就像我们前面介绍的,在这个环节我们通过三个等级的卤台来逐级进行操作,一般初级卤台海水浓度在10个波美度以下,中级卤台在10到20个波美度,高级卤台在20至26个波美度。”因为日照强度和风力大小不同,每个卤台的波美度需要盐工凭借设备和经验去检测。“检测的时候我们一般会选择中间深度的位置进行,同时还要多点位检测,一旦达到临界值,初级卤台的海水就会放到中级卤台去,依次类推,一旦达到26个波美度,我们的卤水就会放入结晶池中。”

进入结晶池的卤水,就到了制盐的第三步,也就是第三个工艺——结晶。“结晶工艺是生产海盐的第三个步骤,将达到饱和的卤水,也就是26个波美度的卤水灌入结晶池后,这些卤水在结晶池中继续蒸发浓缩,以晶体形式逐步析出原盐的过程。”徐奎鹏介绍,在生产大颗粒盐的结晶池中,有一门手艺叫做拉碴,也叫活碴。“大颗粒盐是一个个六面体,如果不拉碴,大颗粒盐会沿着一个方向长成一个平面,这样会导致减产,拉碴的作用是让它六个面都能接触到卤水,都长盐。”

徐奎鹏正在检查结晶池内的情况

在大颗粒盐的结晶池中,每到蒸发量升高的季节,盐工师傅都会穿着防水裤、拖着很宽的爬犁在结晶池中拉碴。“每个池子的频率要根据蒸发量来看,蒸发量高的时候频率也会高,夏天的时候每天都要拉碴。”记者了解到,进入秋天后,结晶池中的大颗粒盐能达到二十多公分后,盐工们在结晶池中工作十分辛苦,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收盐是生产海盐的第四个步骤,也是最后一个步骤,可以具体分为捞盐和堆垛。”徐奎鹏介绍,根据海盐生产品种的不同,捞盐的方式也有所差别。“普通大颗粒海盐一年只需要捞盐一到两次,运用扒盐机和运盐车将盐从结晶池捞出送至盐台子,然后运用堆垛机将盐堆积成垛。这个拍垛也是个技术活,一旦拍不好盐垛就有滑塌的风险。”最后,盐垛堆好之后,盐工们会用塑料篷布将盐垛盖好,以免漏雨造成损失。

“古法滩晒海盐,则有所不同,它需要每天捞盐,受压工人运用推盐耙,利用水的动力将细盐堆起,再控卤包装,整个过程不能使用任何机械,全靠人工操作,为了提高出盐率一般是在晚上进行,并且不能开灯避免有小飞虫影响海盐治质量。”徐奎鹏说,近两年东风盐场根据市场导向调整生产模式,已经不再生产滩晒海盐,滩晒海盐工艺通过盐业博物馆的方式留存。

特写:入行30多年,已经跟这片盐场融在一起如今55岁的徐奎鹏已经扎根在东风盐场33年,东风盐场是他的青春,他对这片盐场有着特殊的感情。“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和父亲走进了盐田,父亲和爷爷在工作中,他就在一旁玩耍,与这个盐场的缘分从儿时就已经是注定了的。”

1991年,徐奎鹏正式进入盐场工作,接过了父亲和爷爷的接力棒。“一直以来,对大海都抱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海边,享受着大海的馈赠,真正成为一名盐业工人后,这种感觉更加深刻。”

盐池航拍照片

晒盐,可能在别人眼中是“清水捞白银”的好差事,但徐奎鹏告诉记者,这背后的辛苦只有晒盐人自己知道。“在二三十年前那个时候,天气预报还不那么发达,我们就要自己学会看云识天气,提前做好防雨的工作,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盐池里的卤水该进行什么操作了,这些步骤一步不能少。”数十年的盐场工作,徐奎鹏已经和这片盐田融为了一体。

记者了解到,这千亩盐场已经是徐奎鹏的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徐奎鹏基本上全年吃住在盐田。“看到这片盐田,对我们这些盐工来讲就感到心安。”徐奎鹏最大的心愿就是青岛盐业的历史被更多人记住。

转型:传承青盐文化打造青岛海盐博物馆21世纪初,盐企转型,企业开始退盐开发,盐田面积减少,原盐产量随之减少。至今,整个青岛盐区仅余东风盐场三工区这千亩盐田。相对于往日来讲,如今的东风盐场更多的是一种符号的象征,作为我国海盐的发源地,这里有老一辈的回忆,饱含老青岛人忘却不了的味道。

“除了盐田人,人们基本不会走进盐场,哪怕是我们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青岛人,对制盐都不是很了解。”徐奎鹏告诉记者,为了留住青岛制盐历史,传承古法制盐工艺,东风盐场也在转型增效,2023年9月份,依托东风盐场三工区,青岛海盐博物馆开门纳客。

青岛海盐博物馆

记者了解到,青岛海盐博物馆占地2855平方米,设计基本陈列6个单元,分别是“历史悠久”“艰难生存”“工艺领先”“多元发展”“时代追梦”“盐人匠心”。藏品包含638件青岛市盐场历史资料及盐业机械和工具,都是青岛盐区盐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物品。

学生们在青岛海盐博物馆参观

“我们先后到西海岸新区、老东滩、龙泉、尹家山、小场、即墨大桥、泊子的盐场遗迹和历史古迹进行考察考证,走访了近百位老盐工和盐务系统工作者,获取了大量相关资料。先后从国家电影资料馆、寿光盐业遗址、扬州仪征、原盐务局档案室、老盐企、离退休职工和民间等征集物件老物件,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博物馆负责人介绍,青岛海盐博物馆是传播青岛海盐故事、传播青岛的一个窗口,已经成为展示青岛盐业文化的金色名片,成为提升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的第二课堂。

青岛海盐博物馆内的展品

“开馆以后,我们的博物馆跟我们的盐场实现了联动,已经接待了数千学子零距离体验,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到青岛海盐文化和古法制盐工艺。”相关负责人介绍,海盐博物馆旨在展示青岛海盐蕴藏的特色文化,再现青岛盐区的千年历史和时代风貌。今后将为传承盐业优秀历史文化、推进青岛市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丰富青岛市中小学生社会课堂和科普实践贡献力量。

盐场内的光伏发电设备

除此之外,记者在盐场看到,一些太阳能发电板也已经安装。“企业也在探索在这片盐滩上进行绿色发展,走光伏发电的路子也是企业转型的一种探索模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盐场的用电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后续光伏发电可能会并入电网,创造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韦武霞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