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候鸟可以飞多远?高科技手段来揭秘

央视网 2023-10-29 00:06:54

央视网消息:眼下又到了候鸟迁徙的季节。近年来,借助卫星追踪设备,我们不仅看到了候鸟的迁徙线路,也对候鸟迁徙的规律有了更多了解。哪种鸟连续飞行的时间最长、迁徙路线最远呢?一起来看。

大数据盘点候鸟迁飞之“最”

画面中的大数据三维立体图显示,密密麻麻的五彩线路每一条线都代表一只候鸟的飞行轨迹以及飞行高度。其中,记录到连续飞行最长的鸟类是斑尾塍鹬,它们能一口气飞行11天,从北半球的美国阿拉斯加穿越太平洋直达南半球的新西兰,中途不停歇,连续飞行距离长达11000多公里,被称为“鸟中马拉松冠军”;大数据记录到迁徙路线最远的要属大杜鹃,从非洲南部沿印度洋海岸线一直飞到我国东北繁殖后代,然后再回到非洲南部度冬,一年迁徙距离超过30000公里。 

湖南省动物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立波:最快的是短跑冠军红嘴鸥,在南海,它借助气流的时候(速度)能够超过(时速)230公里,像我们普通高铁250公里的速度差不多。 

走进科研现场揭秘候鸟迁飞路线

如此大量的候鸟迁徙路线被揭秘,离不开追踪技术设备的迭代升级。在湖南长沙一家候鸟卫星追踪设备的研发车间,这里展示了最先进的候鸟追踪设备和最新的应用技术。

总台记者李艳君:以洞庭湖为例,这个画面显示的是洞庭湖雁鸭类候鸟迁徙的路线,每一种颜色代表一种候鸟,共记录了小白额雁、灰雁等8个种类。3月下旬时,它们从洞庭湖出发一直往北,分为中、东、西三个方向进发。其中白额雁飞得最快,经过6000多公里的飞行,直接抵达目的地西伯利亚。

追踪器迭代升级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随着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目前最轻的卫星追踪器仅1.8克,还不到1元硬币重量的三分之一。这种追踪器也是首次被佩戴在环颈鸻的身上进行追踪。通过数据反馈可以发现,环颈鸻于11月开始南迁,抵达菲律宾越冬,第二年3月到达渤海湾进行繁衍生息。这也是全球首次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得出环颈鸻的飞行路线。

总台记者李艳君:这些追踪器都采用的是太阳能电池,为了省电,保持的是1小时一记录。追踪器的佩戴一共有三种方式,分别是背负式、腿环式、颈环式。它的重量不到物种体重的百分之三,可以实现微感追踪,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建设和保护都起到数据支撑的作用。

责任编辑:宋清影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