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南京何以形成“城河一体”格局?揭秘“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护城河”

紫金山新闻 2023-02-10 20:08:14 阅读量:

高大坚固的城墙、宽阔通达的护城河,古时共同组成了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防线,如今则以“城河一体”的城市格局,成为南京重要的城市特征。在形成“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护城河”过程中,南京是如何凭借“滨江依淮”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水源条件,不断开凿和完善这个格局的?又是如何推动形成六朝、南唐和明初南京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三个高峰的?近日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组织编写、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城墙护城河体系研究》给出了答案。

石头城(资料图片)

周长达31159米,南京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护城河

中国古代城墙的修建中,“城墙”与“城河”一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及规模涌现,护城河也随之成为城池军事防御工事建设的重点,其功能不仅在于防护城墙,还在于护卫整个城市;唐代以后,护城河理论有了新的进展;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火铳、火炮等武器的普遍使用,对护城河建造的广度与深度则提出了新要求,并在护城河中设暗井,以防止偷渡。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学术研究部主任、南京城墙研究会秘书长周源博士介绍,坚固的城墙与宽深的护城河,不但共同组成了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防线,同时也划定了城市的边界,使之成为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目前国内外仍有不少城市保存了城墙(城堡)和护城河,除了北京、西安、荆州、济南、襄阳、平遥古城,还有日本的松本城和江户(今东京)的皇宫,英国东萨塞克斯郡的博迪亚姆城堡、肯特郡的利兹城堡、南威尔士的卡菲利城堡,荷兰的穆登城堡和布尔坦赫城堡,法国的普雷斯-波尔城堡,苏格兰南部海岸的卡尔拉沃洛克城堡,丹麦的伊埃斯科城堡等,邻近河流和湖泊的南京城,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南京城墙遗产涵盖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垣,护城河作为南京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则被写入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编制的《中国明清城墙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南京部分》。文中指出,南京城墙的遗产构成主要包括“城墙城身系统、城墙城门系统、围护城墙的护城河系统”三大部分。

南京形成“城河一体”的城市格局。视觉中国供图

在其中的护城河体系,南京城墙的护城水系周长达31159米,最宽处1743米(玄武湖),深2—4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护城河”,包括利用自然水体改造而成的城东北的玄武湖、城北的金川河和城西的秦淮河;整修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城濠南边的一段作为城南的护城河;开凿新城濠,如城东自中山门向南,转至东水关外与秦淮河相连的部分,以及城北自玄武湖始,向西沿城墙转至定淮门的城濠。三部分护城河不但连成一体,且与长江、秦淮河及金川河相互沟通。

经不断开凿完善,成就南京古代城市发展三个高峰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护城河”,南京城墙的护城水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分利用南京地域“滨江依淮”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水源条件,经不断开凿、完善而成,并推动形成了南京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三个高峰。

六朝时期,孙吴政权在秦淮河入江口的清凉山上砌筑石头城,作为戍兵屯粮的军事重地。为了能更好地御敌和防洪,又在石头城至秦淮河下游两岸“夹淮立栅”,即“栅塘”或“秦淮栅”。其时,秦淮河被视为南京都城南面最重要的交通线和军事防线。其与自然河道长江,以及青溪、运渎、潮沟、破岗渎等人工水道相互连接,构成建康(今南京)城及其周围的水网以及城市外围的天然城濠,不仅解决了都城的给排水问题,还在灌溉、运输、军事防御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到了南唐时期,金陵城中的水路交通建设再次得到重视,金陵水道被大规模改造,形成了著名的“杨吴城濠”,“阔二十五丈,周四十五里”,环绕南京城,基本奠定了今南京城区的水系布局。

景定建康志载南宋建康府《府城之图》(资料图片)

明都南京是中国古代都城建造史上的经典之作,而“明代南京城基本奠定了现今南京城的格局”。其时,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外,均建有护城河。朱元璋对应天府城及其周围进行了空前的整修,不但充分利用南京“山水形胜”的自然优势,将城墙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在营建宫城、皇城时,使城池、宫阙、官署、街市、水道等得到了科学合理的布局。南京城墙护城河蜿蜒曲折,形态近于自然,充分说明当时城墙设计者考虑到人工构筑的城墙要与南京山水完美结合。所以,在护城河水系对南京城的合围中,仅长约1340米的龙脖子段因风水原因没有开挖护城河,这也是南京城防御的薄弱地段,太平天国时期,为了加强龙脖子段的防御,龙脖子城墙外修筑了一座地堡城,并在附近制高点紫金山顶上修筑了一座天堡城。两个城堡都配备有大炮,一上一下,遥相呼应。

特殊地形地貌和水系格局,造就“城河一体”格局

南京何以会形成“城河一体”的格局?这自然离不开南京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水系格局。

低山、丘陵形成的分水岭,将南京市内的河流分别划归为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和淮河流域三大流域区,在此基础上,自北向南又细分出淮河水系、滁河水系、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水阳江水系和西太湖水系六大水系。由于南京主城区位于长江以南,影响南京主城区的主要水系则是沿江水系和秦淮河水系,以及历史上曾开凿的古运河。

秦淮河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化,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是各水系在南京市区范围内流域面积最为广阔的一个,达1837.90平方公里。古代交通多以水运为主。虽然南京滨临长江,但长江风大浪涌,对航运安全极为不利。为避免长江风浪之险,古代曾在南京沿江两岸开凿疏浚过若干运河,包括上新河、中新河、下新河、惠民河、会通河、运粮河、南河、便民河等。为了便于南京与太湖、皖南等地的水运,还开凿了胥溪、破岗渎、上容渎、胭脂河等跨水系的运河。

长江蜿蜒曲折,将南京城映衬得格外美丽。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冯芃摄

长江之于南京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新石器时代,长江的东岸大致到今天的外秦淮河一线,玄武湖只是秦淮河入江水道的一部分,从今玄武湖往西,直到金川河流域都是一片汪洋,其南岸直抵鼓楼岗下。先秦时期的长江水岸要比今天偏东,而秦淮河的入江口在今莫愁湖一带,今天的外秦淮河就是当时的长江航道。直到宋代以后,长江江岸西移,蔡洲、长命洲等洲渚连成大片陆地,即今天的河西平原;而低洼处便形成了莫愁湖、南湖等湖泊,原夹江水道则成为外秦淮河的河道,秦淮河的入江口也渐次北移到今三汊河一带。

沿江水系为南京留下七乡河、九乡河、板桥河、江宁河等组成部分。其中,七乡河旧时因流经孟塘、孟北等7个乡,故名“七乡河”;九乡河古称“锁石溪”,历史上因为该河影响9个乡镇数万亩农田,被改名为“九乡河”;板桥河,古称“板桥浦”;而留在很多南京人记忆中的南河,现仍遗存有南河故道,河宽约30米,最宽处约50米,其在明、清两代一直是重要的运输河道,沿线分布有大胜关等重要码头,于1979年开挖秦淮新河时被切断。

明城墙。视觉中国供图

还原故道走向,六朝时青溪地位仅次于秦淮河

南京“拥江达海”,且丘陵环绕,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南京都城形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护城河在都城形制中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周源介绍,比如在六朝时期,今天的外秦淮河仍是长江水道的一部分,长江还能直激石头山麓;当时的莫愁湖也还在江流之中,尚未形成湖泊;此时不仅石头山可以起到扼守长江、控制秦淮的作用,山下的石头津,还是一个天然的优良港口。而六朝建康都城,就是因溪、渎为护城河而建。其东、西、南三条边界均依河而建,东面是青溪,西面是运渎,北面是潮沟,南面则是今内秦淮河中段。

位于城东干道西侧的杨吴城濠。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段仁虎摄

其时,青溪地位仅次于秦淮河,是建康城东的重要军事屏障之一。作为发源于紫金山的一条自然河流,青溪一路迤逦向南注入秦淮河。东吴建都南京后,孙权“诏凿东渠,名青溪,通城北堑潮沟”,因为古人有“四神”之说,东方属龙,其色尚青,所以东渠又被称为“青溪”。相比于六朝建康城,杨吴、南唐时期修建的金陵城有所扩大,并把原来的青溪括入城内,城内的青溪的具体走向,渐渐已无人能说清楚。

包括朱偰在内的很多学者,都曾对青溪故道做过专门研究,有学者用今南京地图上的地名做标记,还原出了青溪故道的大致走向:青溪故道实际发源于玄武湖东南角的洲际根,穿过今太平门外,沿略偏西南的方向南下,一直到达现竺桥北,此为青溪北段,这一段的南半部遗迹在城东干道建造之前还有保存。青溪在竺桥北向西弯折一段,然后从东箭道一线略向东偏而南下,再沿西南方向南下,穿过长江路、中山东路,从现利济巷、新巷、大杨村、细柳巷一线流过,向西南过今太平南路,到达四象桥西,这段为青溪中段,五代杨吴时因筑金陵城被围入城中,逐渐堙废。从四象桥以下,青溪拐弯奔东南方向,经邀贵井,至和街南,在淮清桥处入秦淮,此为青溪南段,也是古青溪保存至今最长的一段河道。

合围秦淮河南北,南唐金陵城渐现“十里秦淮”

虽然六朝时期的秦淮河已很繁荣,但毕竟不在城中,到了南唐时期,秦淮河附近才开始成为闹市通衢。这得益于南唐金陵城对六朝建康城原址的放弃,选择直接在秦淮河两岸富庶的居民区建城,这就将居民直接保护在城墙(郭)与护城河之内,从而形成南京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明城墙东水关。视觉中国供图

南唐都城,西到清凉山石头城南;东到白下桥,即今大中桥;北到玄武桥,即今北门桥;南接长干里,过南门,即今中华门。这意味着,南唐都城的南城墙,从六朝时期在秦淮河之北拓展到秦淮河之南,即秦淮河这一自然河流被围合到城内。这就为后来繁盛的“十里秦淮”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今南京境内的长江水道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自南唐后,江水益西,洲渚蒙密”。由于淤积加剧,江滩增大,水道外移,原来在岸边的石头城、新亭等港湾,都成为远离江岸的陆地。都城运道的变迁,使今南京地区产生了巨大变化,过去沟通境内宫城和商市的秦淮河等河渠,成为船舶难以直接入城的航道。在南唐都城城门中,所涉两条水系自南唐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其上水门在今东水关,下水门在今西水关,而栅寨门则在今虎踞南路的涵洞口。

石城门(清代王翚《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局部)

《南京城墙护城河体系研究》指出,南唐都城西面利用长江夹江,南面利用秦淮河,东面连接青溪,北面则沿用六朝都城的北堑。内秦淮穿城而过,从上、下两座水城门出城。同时,南唐城与原六朝城水系连通,又连接金川河、秦淮河两大流域。南唐金陵城对水系的整理,奠定了后世南京城水网的基础,对当时维持城市卫生和防洪排涝有着重要作用。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邢虹王峰

责任编辑:黄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