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从“沙窝子地”蜕变成“金窝子地”,内蒙古敖汉旗的沙棘林里藏着致富密码

天目新闻 2022-10-20 22:41:55

属于丰收的10月。

这几天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长胜镇的沙漠之花沙棘产业园里,饱满的沙棘果紧密挂满枝条,沉甸甸、黄灿灿,俯瞰这片规模化种植园地,景象颇为壮观。农户们在采摘沙棘果的视频,也在全网连日热传。

而10月19日和20日,当天目新闻记者就此采访当地时,也了解到了这片网红沙棘果地另一面的故事——六年前,这片“沙窝子地”还是一片荒漠;而当下,经过农民的不懈努力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沙窝子地”已经逐渐蜕变成了共富共赢并有更大发展潜力的“金窝子地”。

农户采摘沙棘果图片来源:受访者

荒废的“沙窝子地”里,风大沙烈

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长胜镇沙漠之花沙棘产业园负责人冯鑫磊小时候,家乡山上有很多防风固沙的沙棘树,等到沙棘成熟的季节,他就会跑去山上摘沙棘。回家后,他会将之放到缸里砸碎,放些白糖,“那味道特别好。”

但同时,在冯鑫磊更多的记忆里,家乡敖汉旗的风沙特别大,而且很多地都荒废了。

“20年前我们有50万亩沙棘,作为防护林守护着敖汉旗。”沙漠之花沙棘产业园沙棘种植技术顾问王玉坦言,由于缺乏管理,自然生长的沙棘也在慢慢减少,“曾经漫山遍野的沙棘,当时也只剩下16万亩左右。在这片科尔沁沙地,只有风沙固住了,农田作物才能得到保障,要不然风沙大了会把庄稼都压死。”

冯鑫磊对此也深有感触:“沙棘产业园还没建起来时,自家种下的沙棘苗很容易会被刮来的沙子‘抽’死。”

“所以以前种玉米每亩地的收成才1500斤左右。”冯鑫磊说,以前漫山遍野的沙棘就是放任的,可以说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可言。

这在王玉的记忆里亦是如此:“20年前,沙棘被称为生态林,作用主要是防风固沙,即使有沙棘果,果肉也比较干瘪。其实作为防风固沙好手的沙棘,也怕旱怕虫,长期旱着,再耐旱的植物也受不了。因此,自然生长的沙棘一旦无人管理,也会死亡。”

丰收的沙棘图片来源:受访者

精细化管理后,山绿了风沙也遮住了

“后来,企业把百姓的残次林流转过来,建设了沙棘产业园。”王玉说,这相当于把这片产能低、防护效能低的荒地重新利用了起来。2017年,长胜镇沙漠之花沙棘产业园开始投建,分两期建成,总投资1200余万元,分别流转长胜镇六顷地村、甸子村两处残次林地共计2200亩,栽植各类树种20万株。

记者了解到,从栽植到培育再到组建设施,沙棘产业园按示范园的标准打造,每年维护费用在100万元左右,全部交由当地百姓完成。基于建设产业园的实践经验,沙漠之花沙棘产业园又打造出“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免费提供70万株沙棘苗,栽植沙棘树7000多亩。盛果期则以最低保护价的形式收购社员们的沙棘果,间接带动当地百姓人均增收4000元。

“这个过程很辛苦,但值得,我们也愿意为此付出,为此奋斗。”最初,冯鑫磊在沙棘产业园成立之初就加入团队,是想为后代留下绿色的生态环境,为家乡做点实事。但做到后来,正是看到产业升级发展的真正前景和意义,他更愿意和同伴们一起,为之付出更大的努力。

“沙棘产业园采用精耕细作田园式的管理模式,我们会给沙棘松土、施肥、病防、浇水、除草……”王玉表示,通过精细化管理的沙棘,果肉饱满,水份多,口感更好,最重要的是沙棘雌雄株可控的情况下,枝条挂果率高了不少,“挂果率高了,意味着经济效益好了。”

正是这份努力,不仅让产业园更加稳健的前进,也让整个沙棘产业园成为了更好、更现代化也带来真正实效的农田防护带。

“现在防风固沙做得好,每亩地能达到1800斤左右,最好的时候能达到2000斤。”冯鑫磊说,以前漫山遍野的沙棘就是放任的,可以说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可言,“如今山绿了,风沙遮住了,产量和品质都上去了。”

农户采摘沙棘果图片来源:受访者

就业岗位多起来了,一年没有闲的时候

与此同时,冯鑫磊和乡亲们的腰包也就此也鼓了起来,“没做沙棘之前,光种地一年也就赚一两万块钱,现在的年收入有10万元左右。我们现在夏天采摘杏核,秋天捡蘑菇,冬天在沙棘产业园摘沙棘果!”

而且,沙棘产业园还为乡亲们带来了就业机会。

“当地农户农闲时,就在我们产业园种耕、除草、打药、采果,从这里头挣劳务费。”王玉介绍,最近正是采果时节,2000多亩地每天需要100人,采果大约得六七十天,每人每天的收入应该在200元以上,这就带动周边农户就业。

“有收成后,产业园又建设了加工车间,需要大量人力,这些都给老百姓带来直接的收益。同时,他们还收着土地的租金。”冯鑫磊笑说,还没到农忙时节,沙棘树先动了,等到五一小长假过后,种地种的差不多了,就轮到给沙棘地除草了,这边草除完,种的地就该收获了,地收完,沙棘树又可以采果了,“一年没有闲的时候,我们全年都有收入保障。为啥说沙棘带鼓了我们的腰包呢?因为活不断啊!”

经过三年的培育,如今,沙漠之花沙棘产业园的沙棘已进入盛果期。

映着农户堆满喜悦笑容的脸庞,冯鑫磊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产业园出产的沙棘果可达600吨,直接收益将达到400万元,相较于去年产业园收果80吨,今年比去年强,“刚开始,我们只知道沙棘有防风固沙的作用,但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经济价值。”

“企业将收来的沙棘榨成汁就成了沙棘汁,可以出售原汁,也可以再加工成好喝的沙棘汁饮料,也可以加工成沙棘油。”王玉告诉记者,这些产品都定销到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区,“每年的销售额能达到1.3亿元左右。”

丰收的沙棘图片来源:受访者

王玉今年已经64岁了,一辈子都在与这片“沙窝子地”打交道的他,看着这片土地从“沙窝子地”变成如今的“金窝子地”,所以对未来充满希望:“未来,企业要带动引领周边乡镇和农户来发展沙棘产业,发展以后就是产业进行包销,并加工,这样咱们企业就能稳固住了,发展也有后劲,继续带动乡村振兴。”

冯鑫磊和当地的农户们,亦是如此,他们的想法很朴实也很踏实:”我们要跟紧时代,肯吃苦愿创新,未来,我们的产业一定会越做越好,日子也越来越好。“而这番愿景,一定将会与当下正值收获期的沉甸甸、黄灿灿的沙棘园一样,美好、走红。

(天目新闻记者 李沐子 贾晓雯 于瓅)

责任编辑:何子瑶
点赞0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