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7月2日晚,云南大理市大展屯综合市场附近发生了一起车祸,一名男童独自站在路口一广告投影灯产生的光影下玩耍,后来又躺到地上,被一辆快递货车左转时碾压身亡。
这段监控视频在网络流传后引发热议。有网友评论称,视频中一骑车女子目睹前述此情景时疑未上前阻止或鸣笛叫停货车,骑车走的时候绕过了幼童还转头观望,过于冷漠。也有人认为,事发夜间,可能有其他因素导致骑车女子未能注意到地面上的小孩。(据7月6日澎湃新闻)
现场监控画面截图
这场事故如同一根尖锐的针,刺痛了人们内心对于守护儿童安全的殷切期望。被碾压的孩童前一分钟还在天真无邪地玩耍,后一分钟就被庞大的货车碾压,可怕的悲剧令人猝不及防。幼小生命一旦消逝就无法重生,肇事司机也将面临法律与良知的双重拷问。
事故发生后,除了对现场情况、司机责任的讨论,对家长疏于监护的质疑,不少网友都将矛头指向了事发时路过的骑车女子,指责她“过于冷漠”“袖手旁观”,认为她若及时提醒货车避让,或许能改写结局。
这种指责无疑是非常情绪化的。人们面对悲剧时,总有一种本能的归因冲动,仿佛只要将责任明确归咎于某个具体对象,就能对不可预测的世界拥有更多安全感。然而,基于片段视频的简单归责,往往忽视了现实的复杂性。
这一事故的残酷性在于,它实在集合了太多让人追悔莫及的巧合。孩子穿着与灯光颜色相近的衣服,躺在光影里,在夜晚光线不足的情况下,确实难以辨认。孩子所在的位置,很可能处于货车司机的视线盲区。而且据报道,肇事司机刚来当地不久,7月1日才接手快递站点,可能对路况也不够熟悉,种种不利因素最终导致了最痛心的结果。
骑车女子在货车左转时停车避让是正常的交通行为,她可能确实没有注意到地上的孩子,也可能在短暂瞬间无法做出准确判断。要求一个路人在电光石火间承担起“拯救者”的角色,这本身就不切实际。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对路人的道德审判可能造成”寒蝉效应”,当公众目睹突发事件时,可能因害怕被指责“做得不够”而选择完全回避,最终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及时救助。
其实,我们从这场悲剧中,最应该得到的启示是:守护儿童安全人人有责,从来都不应是一句空话。在这份责任的排序中,监护人肯定是第一位的,3岁的孩童尚不具备判断危险的能力,让其长时间独自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中央玩耍甚至躺卧,本身就是监护人的极大失职。家长作为法定监护人,理应对孩子的安全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加强对幼儿的照顾和看护,这是法律赋予的责任,更是为人父母的基本伦理要求。
从更广泛的视角看,事件也折射出儿童公共安全体系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城市道路设计往往缺乏“儿童友好”视角,像广告投影灯这类可能干扰交通视线的设施设置缺乏严格规范,一些容易发生事故的路口,也缺乏相应的警示标识;另一方面,社会整体的儿童保护意识仍有待提高,监控视频中显示,孩子在路中间躺下时,周围还是有一些人,但几乎没有人对此产生高度警觉,也就是说,社会尚未自发形成对儿童的“集体监护”网络,在保障儿童安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不能否认,危急时刻伸出援手,力挽狂澜是人性的高光,是勇敢的力量。如果当时有人能及时将孩子带离危险区域,悲剧或许就能避免。但这种期待不能异化为对路人的道德绑架。真正的社会文明,不是用苛责去逼迫他人行善,而是用制度的完善和意识的提升,让“保护孩子”成为每个人无需思考的本能。
与其忙着给路人贴上“冷漠”标签,不如共同思考和行动起来,构建更完善的儿童安全防护网——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社区要加强对儿童活动场所的管理,交通部门要排查类似广告投影灯的安全隐患……只有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对身边的儿童多一份关注和照护,多一份警惕与担当,才能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让令人遗憾的悲剧永远不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