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纪平
把顾客没吃完的面捞回去,重新端给下一位顾客。上海映众小吃店最近出了名。(7月4日新京报)
这不是节俭,是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写得明白:禁止生产经营腐败变质、混有异物的食品。剩面回锅,两条全占。
食客花钱买的是新鲜,不是别人的口水。商家敢这么干,无非算准了三点:一是食客看不穿,二是监管抓不住,三是成本压得住。
但他们算错了最关键的一点——口碑。
暂停营业的招牌,就是最醒目的警示牌。门锁了,钱断了,口碑烂了。一天停业,损失的是流水;长期关门,砸掉的是饭碗。这道红线,碰一次就可能被一票否决。对商家而言,再诱人的利润,也抵不过停业的代价;再精明的算计,也绕不开法律的制裁。
食品安全,从来不是小事。是早餐摊的热乎气,是餐馆后厨的洁净度,是每个普通人对“吃得放心”的基本期待。
这家店停业了,活该。但更该追问:还有多少家店在玩这种猫腻?
后厨的监控,是不是成了摆设?日常的检查,是不是走过场?消费者的投诉,是不是石沉大海?
监管不能总等媒体曝光才出手。等到镜头对准了,信任早就凉透了。
别拿“生存不易”当借口。餐饮行业再难,也不能拿人的安全换利润。省那点面钱,砸的是整个行业的招牌。
食客也要醒一醒,发现不对劲,别忍气吞声。你的沉默,就是给商家递刀。
法律的尺子必须再严些。立案调查只是开始,罚就要罚到疼,让后来者不敢越雷池一步。
舌尖上的安全,靠的不是商家的自觉,是法律的牙齿,是监管的眼睛,是每个人的较真。
一碗面,照出的是良心;一锅汤,熬的是底线。
守住一碗面的安全,才能守住大家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