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纪平
实习生 邓俞贝 王乐乐
女子正在熟睡,男友突然持水果刀架在其脖子上,女子拼命反抗,好在男友及时中止。近日,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对这起故意杀人案作出了一审判决。
公诉机关认为,李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犯罪中止,提请法院依法判处,建议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经司法鉴定,李某案发时处于“抑郁发作”发病状态,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7月4日新快报)
深夜拔刀,对准的是熟睡之人毫无防备的脖颈。这不是激情犯错,是蓄谋的杀意。别被“中止”迷惑。其实李某早有预谋,因工作生活压力,他想先杀女友,再自杀。有人说“他及时停手了”,可想想,若不是女友拼命反抗,后果不堪设想?中止犯罪,是法律从轻的情节,但绝不是洗白的理由。
1999年出生的李某,把生活压力变成向枕边人挥刀的借口。压力人人有,谁都没资格拿别人的命泄愤,谁都不被允许拿别人的安全出气。
经司法鉴定,李某案发时处于“抑郁发作”发病状态,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这一点值得细究。限定责任能力不代表无责,法律对精神状态的考量,是兼顾人性与公平的体现。但抑郁不能成为施暴的“免罪金牌”,更不能掩盖其蓄意伤人的本质。即便受病情影响,挥刀相向的行为也突破了伦理与法律的双重底线。对受害者而言,恐惧不会因加害人的病情而减轻;对社会来说,不让“抑郁”成为暴力行为的挡箭牌,是对生命安全的贴心守护。
进一步说,亲密关系不是犯罪的理由。出租屋里的刀光,照出的是扭曲的控制欲。爱到极致是珍惜,不是同归于尽的疯狂。
法院的判决,划出了清晰的红线:哪怕是情侣,动了杀心就必须付出代价。中止犯罪能从轻处罚,但不能抹去持刀相向的事实。
举一反三,这起案件敲响了三个警钟:
对伴侣,发现对方情绪极端、有暴力倾向,别侥幸。及时抽身,才是对自己负责。
对每个人,压力再大,也不能触碰法律底线。杀人偿命,伤人担责,这是铁律。
对社会,要看清亲密关系中的危险信号。控制、威胁、自残,都是暴力升级的前兆。别用“感情纠纷”轻描淡写,要让施暴者知道,法律不会纵容。
刀架在脖子上的那一刻,所有的爱都成了谎言。幸好,正义没有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