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在线酒店预订“货不对板”,“照骗”乱象亟待多方共治

极目新闻综合 2025-04-14 21:07:01

近日,多地网友控诉线上预订酒店遭遇“照骗”事件:有人花千元预订海景房,推门发现内部照片竟全是渲染图;预订大床房,进门发现“这床还没我家沙发大”……更离谱的是,有消费者要求退房竟被索要违约金,关于“酒店房型不符退房却被收取80%违约金”的新闻,还登上了热搜。(4月13日《法治日报》)

海景房宣传(图片由AI生成)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线上预订酒店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方式。然而,许多消费者在满怀期待地入住后,却发现酒店与预订平台上展示的华丽图片和诱人描述大相径庭,这种现象被戏称为酒店“照骗”或“货不对板”。那么,这些经过精心修饰的酒店照片和文字介绍,是否涉嫌虚假宣传?

随机打开一个预订酒店的App,几乎每一家酒店的介绍图都令人赏心悦目,照片中的酒店房间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然而,进入酒店的消费者评价板块,才能够看到真正的酒店景象,“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参差暴露无遗。

“货不对板”现象屡见不鲜

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2025年春节假期国内出游人数达到5.01亿人。然而,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这段旅程却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进入房间后发现,厕所的洗漱台上还有垃圾没有清理,对照图片上的房型,跟我们住的房间完全不一样。”来自江苏的刘女士提起春节假期入住大理某客栈的经历时,依然愤愤不平。今年春节,她通过某旅游平台预订了一个房间,宣传图片显示房间干净整洁。然而,实际入住时却发现房间狭小、设施陈旧、卫生条件差。当她提出退房时,却被酒店告知需支付80%的违约金。

消费者看到的酒店实景(图片由AI生成)

刘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

2025年1月,来自北京的时女士在广西南宁游玩时,被一家酒店宣传图片吸引——干净简约的风格让她毫不犹豫地下单。然而,入住后她才发现,现实与图片大相径庭,所谓的房间内部照片竟全是渲染图。由于行程紧凑,时女士只能无奈地接受。

近年来,随着线上预订平台的普及,酒店“货不对板”现象愈发凸显。许多酒店为吸引顾客,不惜通过修图、夸大宣传等手段美化房间。而早在2022年,一起“高分豪华温泉民宿竟是‘照骗’”的事件就曾引发热议。

面对消费者的投诉,这些酒店辩称,宣传图片只是“艺术效果”,旨在吸引顾客关注。然而,这显然难以平息消费者的不满。许多消费者直言,酒店图片过度修饰或玩文字游戏,严重误导了消费者的选择,甚至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

酒店通过修图、广角镜头、文字游戏等手段美化房间,已是行业内心照不宣的营销手段。当消费者入住酒店发现货不对板提出异议时,商家竟以“艺术效果”搪塞,甚至要求消费者为“退房”支付违约金。这种欺骗行为,本质上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真实、全面提供商品信息”义务的漠视。

然而,消费者维权却面临重重障碍。一方面,取证难度大,需证明宣传与实际环境的“显著差异”及其对决策的影响;另一方面,部分平台以自身仅为信息服务提供者为由推诿不承担相应责任。这种维权成本高、周期长的现状,变相纵容了商家的侥幸心理。

消费者如何维权

我国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均明令禁止虚假宣传,但在具体案件中,消费者不仅需要证明酒店宣传图片与实际环境存在显著差异,还需证明这种差异直接导致自己决策错误。这一过程往往涉及专业鉴定,无形中增加了消费者维权难度。

“消费者视觉出了问题,酒店是根据网站预订信息提供的房间。”去年暑假带孩子旅游的艾女士在投诉酒店双床尺寸不足后,商家这样回复。无奈之下,艾女士直接拨打110报警,在警察的见证下测量后发现两张床实际都只有1.08米宽,并非某第三方平台预订酒店房间时标注的1.5米。最后,商家为艾女士更换了房间。虽然艾女士也投诉到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经工作人员沟通,商家表示知晓相关规定,会知会平台及时修改相关描述,更正酒店房间信息。

作为信息展示的载体,电商平台绝非“中立旁观者”。根据电子商务法,平台对商家资质和宣传内容负有审核责任,若因标识不清导致消费者误解,需承担连带责任。同时,平台的责任不仅限于事后补救,更应前置到信息审核环节。例如,对“海景房”“温泉房”等易引发争议的描述,平台需强制商家提供实拍视频或全景照片。若平台为追求流量而放任商家“美化”信息,实质上已成为共谋。

依据广告法,虚假宣传可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赋予消费者三倍赔偿请求权。监管部门需加大执法力度,对“照骗”高发的酒店和平台开展专项治理,建立黑名单制度;消协则应简化投诉流程,推动小额纠纷快速裁决。

技术手段也能成为破局关键。平台可引入AI图片识别系统,对比商家上传图片与历史订单中的用户实拍图,自动标记差异过大的房源;或开通“VR实景看房”功能,减少信息不对称。此外,借鉴电商领域的“先行赔付”机制,对证据确凿的“货不对板”投诉,平台应优先退款再追溯商家责任。

酒店“照骗”本质是诚信缺失的体现,根治这一问题需要商家、平台与监管方的共同行动。

极目新闻综合法治日报、光明网、央视网

责任编辑:刘明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