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极目锐评|构建全面的优质主播扶持发展体系,让新兴创作者撑起直播行业未来

极目新闻 2025-03-11 21:32:13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4.jpg

当下,网络直播已成为文化消费、电商经济和社会互动的重要载体,然而,行业在高速扩张的同时,也暴露出内容同质化、监管机制滞后等问题,亟需通过制度完善和资源倾斜推动其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提出建议,要构建全面的优质主播扶持发展体系,通过成立国家级网络主播培训学院,对传播传统文化、科普知识、乡村振兴的主播给予创作补贴,打造正能量内容赛道,完善主播权益保障机制等举措,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网络主播队伍,让网络直播这片生机勃勃的天空升起璀璨群星。

数字经济浪潮的推动下,网络主播早已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职业。2024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正式将网络主播列为新职业,为这一群体赋予了正式的职业身份。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已有1508万人将网络主播作为主业,预计2025年直播行业的人才缺口将达到1941.5万人,如此惊人的规模,彰显了直播行业的巨大潜力,也进一步凸显出培养、扶持优质主播,支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虽然网络直播已深度融入生活场景,但在公众眼中,网络主播的形象依然是片面和模糊的。一边是头部主播动辄以巨额收益冲上热搜,给人留下“日进斗金”的土豪印象;另一边则是行业准入门槛低、主播素质参差不齐、低俗违规内容频现,行业形象遭遇挑战。

事实上,在数以千万计的主播群体中,真正输出最多实质内容,支撑起行业生态的,是那些默默耕耘于各自垂直领域的中小主播。他们凭借有特色、有温度、有趣味的内容,赢得了粉丝的喜爱与关注。这些主播,正是皮剑龙委员建议中所说的,理应大力扶持和激励的对象。

近年来,以抖音为代表的直播平台,已经迈出了扶持优质主播的坚实步伐。抖音相继推出“优质主播扶持”计划、“DOU有好戏”计划、“舞蹈传承”计划、“DOU有国乐”计划,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流量扶持,帮助更多优秀主播打造新舞台,不仅帮助主播提升了专业技能,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让人耳目一新的优秀创作不断刷屏。2024年9月,央视还专门为抖音主播量身打造了文艺栏目《开播吧!国潮》,让身怀绝技、才华横溢的传统演艺博主们各显神通,从小屏火到大屏,跨界融合,助力国潮出圈。

在平台与粉丝的支持和鼓舞下,主播们的舞台越来越广阔,直播行业也迎来崭新的机遇。长沙花鼓戏、越剧、民歌等传统演艺,经由各种年轻化、创新性的探索,在直播间里找到了新的舞台,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大学教授、国家级研究员、粉丝千万的科技达人,众多学识渊博的专业人士聚集在直播间,点亮无数人眼中探索科学的光芒;黄山鱼灯、揭阳普宁英歌、榕城狮舞,技艺高超、矢志传承的非遗主播们,让古老文化瑰宝贴近日常生活,闪耀于人间烟火,焕发出蓬勃的活力和生机。

为了让万千清流汇聚成浩瀚大海,让优质内容成为真正的“顶流”,政协委员的建议及时且必要。构建主播职业化培养体系,开设相关课程,颁发职业资格认证,可以有效提升主播的专业素养和法律意识;扶持潜力主播,构建人才“孵化器”,为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从政府部门到平台,加强对优质内容的激励,对优秀的主播、产品进行奖掖,能树立行业标杆,引领行业风气;完善主播权益保障机制,更能为行业健康规范前行保驾护航,为主播们潜心创作提供强大后盾;推动区域资源均衡配置,鼓励中西部省份建设“数字直播基地”,让小地方、山沟沟里的自然风光、人文风貌、传统文艺能够通过直播间,打破空间之限呈现在更多人的眼前,让中国之美在亿万块屏幕中热烈绽放。

当然,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用户权益的保护。皮剑龙同时也建议设置用户消费冷静期、单日打赏上限等举措,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有利于避免观众在直播间冲动消费,天价打赏,对于行业而言是一种警醒。但也要看到,打赏是很多非带货类主播获得收入的主要渠道,也是激励他们展现自我才华,进行可持续性创作的“本钱”,所以,也要谨防“一刀切”的措施挫伤了行业活力,既要遏制某些诱导非理性消费,侵害用户权益的违规行为,也要尊重市场规律,倡导契约精神,保障主播的合法权益。尊重主播们依靠自身的才华和能力进行内容变现的权利,也是对优质主播的重要扶持和支撑。

此外,皮剑龙委员所提出的,推动《网络直播行业管理条例》专项立法,要求平台采用“人工+AI”双审核机制,对直播内容实时监测,对违规账号实施“熔断”机制,推行“流量透明化”工程等建议,都是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重要举措,主管部门和平台应高度重视,仔细研判,择其善者而从之,以培养优质创作者为基础,集合新兴创作者之力,共同支撑起直播行业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叶晓英 值班主任:张欣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