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边雪
悲痛流淌。
2025年2月10日10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北武汉举行,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有近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自发赶来送别黄旭华院士。
黄旭华院士离世的消息,让无数国人泪目,这位将一生奉献给祖国核潜艇事业的科学家,用他99年的生命历程,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
隐姓埋名三十载,黄旭华与家人断绝联系,只为铸就国之重器;他以身试险,随核潜艇深潜试验,只为确保万无一失;他用行动证明,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使命担当。
三十年的隐姓埋名,是黄旭华对祖国和人民无声的誓言。
1958年,黄旭华奉命参与核潜艇研制工作。从此,他消失在亲朋好友的视线中,连父母都不知道他的去向。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他只能通过一个信箱与外界保持联系。这种近乎“人间蒸发”的状态,持续了整整三十年。
在荒凉的试验基地,黄旭华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没有参考资料,就从报纸上搜集零碎信息;没有实验设备,就用最原始的方法反复验证。他们用最简陋的条件,攻克了最尖端的技术难题。
1988年,当中国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成功,黄旭华才得以与家人团聚。面对年迈的母亲,他跪地痛哭:“儿子不孝,三十年未尽孝道。”但母亲却说:“你是为国家尽忠,这是最大的孝。”
深潜试验中的生死抉择,是黄旭华以身许国的坚定与执着。
1988年,中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深潜试验。这是一次充满风险的试验,稍有不慎就可能艇毁人亡。年过六旬的黄旭华毅然决定随艇下潜,成为世界上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在深潜过程中,艇体发出令人心悸的响声,每下潜一米都面临着未知的危险。黄旭华镇定自若,仔细记录各项数据,直到潜艇成功下潜到预定深度。他说:“我是总设计师,我要对艇上100多名官兵的生命负责。”
这次深潜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核潜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黄旭华用行动证明,中国科学家不仅有智慧,更有担当和勇气。
科技报国的时代接力,是缅怀黄旭华最好的方式。
黄旭华的一生,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群体的缩影。从钱学森、邓稼先到黄旭华、南仁东,一代代科学家用毕生心血铸就了共和国的科技脊梁。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报国”的深刻内涵。
在黄旭华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投身科技事业。他们继承前辈的遗志,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深空探测等前沿领域不断突破。这种精神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我们要以黄旭华等科学家为榜样,坚持自主创新,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黄旭华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永存。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什么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科技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家国情怀,这一深植于中华民族骨髓的情感,在当今时代依然焕发出璀璨的光芒。以黄旭华院士为镜,广大科研工作者,正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在武昌殡仪馆前,几名高中生脸庞青涩稚嫩,手举鲜花,来与黄旭华院士做最后的告别。他们说,要在未来,学习黄院士的奉献精神,长大以后争取成为他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