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军大衣的年轻人。图/社交媒体平台视频截图
服装业可能正成为大学生的最新“整顿”对象。话题“羽绒服涨价把市场让给了军大衣”登上热搜。
面对动辄千元以上的品牌羽绒服,一些大学生穿着军绿色大衣上课的画面,俨然成了一场教室里的“时装秀”。对此,有人觉得“平替款更有性价比”,也有人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足够拉风”。
但显然,军大衣不可能真的替代羽绒服,这不过是一种娱乐化的网络表达而已。
军大衣自然有保暖效果,宽大、厚实,可以满足士兵御寒需要,还可以充当被子、坐垫甚至睡袋。在部队装备物资普遍优于民用品的年代,拥有一件军大衣,还是某种身份的象征。但是,它的缺陷也十分明显,那就是臃肿笨重,让穿着者行动不便,从事户外活动可能没多久就气喘吁吁了。
实际上,随着军事现代化的进程,传统军大衣已逐渐淡出装备序列。此前,据央视军事报道,高原边防官兵的暖心过冬“六件套”中,已使用20式新型羽绒大衣,该款大衣内部为羽绒材质,更加轻便,舒适性、保暖性更好。既然部队置装都在与时俱进,消费市场更没有理由用过去的思维选择产品。
羽绒服取代传统的棉袄、军大衣,实际上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服装工业发展进步的体现。相比传统服装,羽绒服生产成本难免高一些,有的还有品牌溢价。但是,这正是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结果。
以此来看,“羽绒服把市场让给了军大衣”,则像是一种网络调侃。“军大衣平替羽绒服”不是事实,目前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市场放弃了军大衣。在刚刚过去的“双11”购物节,羽绒服依然是消费者选购过冬外衣的主流产品。
事实上,像“军大衣”这种怀旧复古风在网络表达中并不稀奇。一些年轻人穿起了军大衣,只是他们追求“潮”的一种姿态。大学生穿着绿色的军大衣到课堂上课,固然有“吸睛”效应,却并不标志着市场风向切换。相关话题讨论,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网络跟风,不必过于当真。
面对服装市场的丰富选择,即便是价格敏感的群体,如果买不起昂贵的羽绒服,也有很多真正的“平替”选择。比如,主打户外运动,能够实现防风、保暖、防水功能,设计也时尚新颖的冲锋衣,就受到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喜爱。产品多元化竞争,丰俭由人,才是消费市场正常的样子。
服装的设计变化是时代的印记,设计和推广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服装产品,始终是服装业应当坚持的追求。与此同时,舆论也要注意区分大众审美与小众潮流。当然,部分消费者愿意尝试“复古”的军大衣并无不可,但也不妨多了解意向产品的性能、质量,深思熟虑后再做决定。
撰稿 / 南木(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