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莫在“审丑”刺激中丧失对美与善的追求

红网 2022-11-21 20:56:29

□文宇苗(湖南女子学院)

韩佳宁是陆军自主培养的首批女飞行员之一。2010年除夕夜,11岁的她在电视里看到第八批女飞行员余旭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驾驶战机受阅的事迹,自此在心里埋下了“成为一名飞行员”的念头。高考她以超过A批线100多分成绩,顺利被陆军航空兵学院录取。23岁,正值青春年华,韩佳宁已成长为女飞行员,完成了人生的蜕变。(11月21日《人民日报》)

这则在微博热搜的帖子中描述的女飞行员,其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但是了解过之后又无人不对她的事迹表示钦佩。余旭是从35万人到16人再到1人挑选出来的中国首位歼10女飞行员,26岁的年纪就实现了中国首次自主研发的三代战机首次单飞。2016年11月12日,余旭在进行飞行训练时,不幸发生事故,壮烈牺牲。有网友表示,余旭已经离开六年了,还有人记得她,真好。但在“真好”感慨中,我们也应深思起为何榜样的出圈难以大范围激起共情的涟漪。

如今,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按理而言,人们对于优秀榜样以及正确价值观的了解应该更深。但是,人们对于榜样的认知却似乎走向了另一个“审丑”的极端。当谈及某音、某手等APP上的流量巨头,网友们对其事迹可谓是一点就通;当挖起某巨星黑料时,人肉搜索可以轻松将其大小事迹扒露无疑;而谈及前线英雄,开国元勋,大家对其却知之甚少。“审丑”文化流行下,榜样的力量被轻视,甚至是被部分人恶意重塑。

在美学范畴内,“审丑”美学从来不是让人们崇尚丑、崇尚低俗,而是为了批判丑、赞扬美。但快时代下的“审丑”美学却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变质。快时代发展是把双刃剑,媒介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人的观念和意识。更多人愿意将时间精力花在沉浸式“审丑”中,急功近利的网络氛围影响下,人们更注重高频、短暂的刺激感,以“丑”出圈也变得愈发受追捧。久而久之,人们从最初的调侃、看热闹转变为认同、模仿,沉迷于通过“造梗”来满足情绪需求。

不可否认,在审美疲劳的互联网环境中,以“审丑”为切入点未尝不是一种出圈方式。可是使用方式倘若没有底线,使用者为流量无所不用其极,也将进一步给网络文化笼罩一层阴霾。虚名化网络系统中,为迎合“审丑”文化出圈,总有一些恶意丑化,甚至出现了侮辱英雄烈士的现象,2019年,全国法院就审理了英烈保护公益诉讼案件22件。尽管相关部门正在加大力度打击网络低俗文化乱象,但背离事实的“丑”文化仍有不小“威力”。

短暂高频的“审丑”刺激,会让我们弱化乃至丧失对真正美与善的追求。因此,如何给被拆解的互联网信息碎片来一场正确的“建构”,需要我们多花点时间了解发扬真正的榜样力量。

责任编辑:简俊辉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