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谁说乡村留不住人?这个鄂西北山村常住人口比户籍多出近一倍

湖北日报 2025-04-23 22:36:57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通讯员 李斌 喻妙

“五一”小长假将近,宋鹏新装修的民宿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游客远道而来。

他是襄阳市谷城县堰河村村民,今年34岁,2021年放弃外地金矿生意回村发展。

“只有看到希望了,大家才会愿意回来。”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说。

在宋鹏眼中,村里也有另一座“金矿”,那就是堰河的绿水青山。

从“砍山”到“看山”

让一个没希望的地方看到希望

堰河村的村史馆里,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记录了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

1996年的一天,村民何祖运偷偷摸摸爬上了山,锯断了一棵大树。正准备扛着树往山下运时,迎头撞上了闵洪艳。

“你砍树做什么?”

“儿子上学,要交两块钱伙食费,屋里太困难了,砍树换点钱。”何祖运低着头,不敢直视闵洪艳。

闵洪艳听了,鼻头一酸。按照规定,村集体的树木不得私自砍伐。“乡亲们太穷了,一两块钱都拿不出来。”闵洪艳心软,放了何祖运一码,却用随身带着的相机给他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何祖运,肩上扛着树,脸上露出略微有些不自然的表情。

“今天你要顾儿子上学,砍了树,明天孙子怎么办呢?”闵洪艳暗暗下决心,总有一天,堰河村建好了,这张照片就是一个历史见证。

堰河村穷在山,出路也在山。要想过上好日子,闵洪艳立下15字方针——管好山、护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过去祖祖辈辈砍山,怎么会有出路?”闵洪艳说,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就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谁能认识到山和水也是财富,谁就能先走上致富之路。

闵洪艳定下茶业产业“三年发展计划”,誓要将村里的荒山荒坡、低产田地,全部种上茶叶。原来的“秃头山”,都变成了一个个“小银行”。山绿了、河清了,来堰河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生态产业也立起来了。

2018年,闵洪艳把70多岁的何祖运请进村史馆,让他再看看自己当年的老照片。“你还真把我的照片留下来了!”何祖运激动不已,连连感谢闵书记当年的教育。“人要有远见,看得见远景,才能把一个看不到希望的地方,变得有希望。”闵洪艳说。

从离乡到留下

绿水青山承载着未来的希望

2015年,宋鹏随父亲前往山东烟台,做起了金矿承包的生意。2017年,父子俩在村里建起了新宅,并请了上海的设计师设计。2021年,宋鹏决定返乡。

在外打拼六七年,宋鹏攒下了一些积蓄。“回村里来,肯定没有在外面收入高,但是我觉得咱们堰河村的发展氛围特别好。”宋鹏一回乡,便通过村民大会选举,成为堰河村的村委会副主任。

当时,堰河村正处在创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的冲刺阶段。凭着年轻和敢闯敢干,宋鹏加入了创建工作。“能为村里争取这块金字招牌出一份力,我觉得特别光荣。”宋鹏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力的产业支撑、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谐的乡风民情,使堰河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财富聚集地、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经济示范地。2024年,堰河村全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

回村这几年,宋鹏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进一步丰富堰河的产业业态。今年初,宋鹏投资200余万元,在堰河村民宿园开建民宿。凭借着此前学到的金银器加工手艺,他决定在自家民宿一楼开辟金银器加工区域。游客只需要自己动手,通过简单的加工,就能把一件独一无二的金银饰品带回家,特别具有纪念意义。

“守好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也承载着我们未来的希望。”宋鹏深有感触。

把山水变风景、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产品变商品、两山变红利、振兴变高兴,堰河村走出了“六变”之路,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如今,户籍人口1080人的堰河村,常住人口超过了1800人。

闵洪艳的目光依旧长远:“今后,堰河村将持续巩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果,通过不断努力,力争到2035年实现‘村里有金融、家庭有资本、户里有硕博士、发展有产业、出行有房车’的‘五有’基本目标。”

责任编辑:叶晓英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