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4月18日正式公布,我国青头潜鸭种群数量突破性增长至2555只。此次调查,确认重要栖息地16处,首次全面掌握了青头潜鸭种群信息,客观反映了种群保护成效。
朱全宇 摄
根据2012年论文正式发表的1000只以及2020年民间调查结果1500只来看,青头潜鸭种群数量呈现增长态势。青头潜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最受关注的关键鸟种之一。该物种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各国及俄罗斯远东地区,20世纪以来因栖息地丧失、非法猎捕等,种群急剧减少。目前,青头潜鸭主要分布在我国,其他国家近年来仅有少量个体分布报道。
本次青头潜鸭越冬同步调查共有57家单位/团队参与,调查范围包括我国有青头潜鸭越冬分布的21个省区市,共212处栖息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头潜鸭分布在76处越冬栖息地。其中,数量超过30只的栖息地16个,共2136只,占总数的83.6%。青头潜鸭越冬栖息地中,湖泊湿地是主要类型,占各类型栖息地的71.51%,其次是河流湿地和库塘。同时,调查还发现,青头潜鸭越冬习性与传统认知不同,它们偏爱小面积、植被丰富的废弃鱼塘和中小型湖泊,表现出明显的聚集分布趋势。
明亮 摄
此次调查已是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开展的第三次青头潜鸭越冬季全国同步调查,前两次均由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主导,在2019-20年和2021-22年进行。本次调查首次创新采用政府牵头、部门联动、民间参与的方式,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统一领导,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卓尔公益基金会、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共同资助,中国青头潜鸭保护与监测工作组(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朱雀会)协调组织各省主管部门、各保护地及各省观鸟组织配合开展完成,构建了由主管部门、专业队伍和民间团体联合参与的水鸟调查监测新模式。
多年来,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致力于带动社会公众关注和参与湿地保护,提升青头潜鸭生存质量,联合卓尔公益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共同发起“守护青头潜鸭的家园”、“青头潜鸭拯救行动”公益项目,在科学研究、鸟类监测、伙伴赋能、湿地守护、自然教育、公众宣传等多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
保护成果
在栖息地守护方面
在湖北省祁家湾、沉湖、返湾湖、豹澥湖等栖息地开展监测和巡护、安装智能监控系统,组建民间巡护队5支,其中,沉湖示范基地创新联动蚂蚁森林落地华中首个公益保护地。
在物种保育方面
联合北京林业大学、武汉大学及北京动物园建立人工繁育种群,突破极危物种保育技术瓶颈。联合国家电网和返湾湖湿地公园发起“护线爱鸟行动——候鸟生命线”项目关注湿地的线鸟矛盾。
在行业发展方面
资助中国青头潜鸭保护与监测工作组编写《青头潜鸭保护行动计划》,举办培训组织各地公益组织伙伴参与学习,提升在相关政策、行动路线、保护专业知识和公众传播策略等方面的能力。
在公众参与方面
通过出版行业书籍、绘本,研发主题课程包,举办生态研学、科普宣讲、摄影大赛等多种形式的公众活动营造社会化参与濒危物种保护氛围,获各大主流媒体报道,影响公众人数100万+
此次青头潜鸭的越冬同步调查结果的全球亮相,生动诠释了多元共治的生态保护中国方案。此前,青头潜鸭的越冬同步调查已被作为重要保护工作成绩,纳入了由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编定的《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在湿地公约COP14会议上向全球进行了发布。在这份荣誉面前社会组织功不可没,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创新的保护理念都在青头潜鸭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行动、更加创新的思维,共同书写地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篇章,让更多的珍稀物种在地球母亲的怀抱中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