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万军
通讯员 王凡 杨婧
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曾误入歧途,深陷毒品泥潭,个人和家庭都因此陷入绝望的深渊;在崇阳县禁毒大队的帮扶和家人亲情的鼓励下,他们重拾信心,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战胜毒瘾,并通过在农村创业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了尊严和尊重,成为戒毒康复典型,他们就是崇阳县的戒毒康复典型周斌和甘俊。近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他们身边,了解他们战胜毒瘾,回归人生正道背后的故事。
包工头两度接受强戒,通过创建农场走上人生正轨
4月1日上午,明媚的阳光洒在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天成镇寺前村的一座山谷,山谷的低洼处是一块块修整好的田地,有的已经种上了蔬菜,有的正空着,等待播种。山谷一侧山坡的树林里,一千多只土鸡正在欢快地觅食。山谷的另一侧是一排牛舍,二十多头肉牛正在附近悠闲地吃草。山谷的一个角落矗立着一排两层的新房,里面养着一百多头生猪。这个占地一百亩的山谷区域是一座新建不到三年的农场,正散发着勃勃生机。
农场的田地里,50岁的周斌在地里挥舞着锄头,翻动着泥土,额头满是汗水。和他一起干活的,还有两位村民。从这三个人的穿着和干活的姿势上,你绝对无法看出周斌就是这个农场的老板。
周斌和村民在农村干农活
“我本来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从来不觉得干农活是一件没面子的事情。我也从来没把自己当成一个老板,干农活会让我有一种充实的感觉。”停下手中的活计,周斌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每天早晨送孩子上学后,他就从县城到农场干活。种菜、喂鸡、煮猪食、喂牛……一天下来,他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一年365天,不论刮风下雨,他天天如此。
“虽然有时候感到身体累,但我感觉很好,觉得人生有意义、有前途。”周斌说。
周斌是寺前村的村民,以前曾在建筑工地上做包工头,经济条件不错,一家人过着安逸的生活。2010年,他和几个朋友打牌玩耍时,看到朋友吸食海洛因,出于好奇的他也尝试了一下,结果就此染上了毒瘾。
辅警定期上门了解情况
崇阳县禁毒大队一直保持着缉毒执法“高压严打”态势,在2010年,周斌被崇阳县禁毒大队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我内心告诉自己,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对不住家人,对自己也不好。”周斌回忆当时的情景,深深为自己染毒的行为感到悔恨,内心也忐忑不安,担心家人会对自己失望。当时,周斌的第一个孩子刚刚上小学,家中的妻子要独自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困顿局面,崇阳县禁毒大队工作人员定期上门,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因为从数不清的成功案例中,崇阳县禁毒大队深知只有做好家人的安抚工作,得到家人的支持,戒毒人员才能够顺利地通过“3年未复吸”这个坎。可以说,家人的支持对于周斌的戒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3年,周斌在强戒所待了两年之后,回归社会,重新做起了包工头。2020年,因为某些原因,情绪低落的他再度染上赌瘾。不想在毒海越陷越深的他主动向社区报告了情况,相关部门送他到强戒所接受戒毒训练。第二次强制戒毒期间,他的父亲去世,这给他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这个东西(毒品)对我的身体和精神损害很大,那段时间我完全没有精神做事,花钱很厉害。”周斌回忆。
两年后,周斌回到家里。当他看到依然年幼的孩子,独自承担家庭重担的妻子,他突然感到了身上的责任,对过去的生活充满了后悔。他下定决心改过自新,再也不碰毒品。
此时的他年近五十,身体大不如以前,无法再做包工头,加上两次强戒的经历,外出打工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正在踌躇之际,禁毒大队找到了周斌的叔叔和堂兄弟,他们都在镇上或者村里自主创业,想让家人带着周斌一起干事创业,帮助他早日走出阴霾。在看到村里有一块荒废的山地后,周斌想将它承包下来,从事养殖行业。得知周斌的创业想法,一直在关注帮扶他的社区民警、护工、村干部都非常支持,帮助成立农业合作社,帮忙申请化肥、种子补贴,帮忙销售土鸡,帮忙申请农业补贴……
除了这些事情,社工、社区民警还会定期上门对其进行相关检查、谈心,了解其思想动态。
修建道路、引水、开荒、建房、建蓄水池……周斌几乎每件事都亲力亲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的农场终于初见雏形。
为了维持农场的运营,周斌聘请了三位村民和一名技术员帮忙。农忙的时候,他还会临时聘请数十位村民到农村帮忙。由于坚持不喂饲料,周斌养殖的土鸡、土猪和牛肉在销售的时候受到市场欢迎。创业第一年,农场收入20多万元。创业第二年,农场收入30多万元。
如今的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再也不会碰那些东西(毒品)了!”
寺前村村支书龚正宇介绍,周斌为人性格直爽,本质不坏。在其创办农场的过程中,村委会在政策范围内为他提供了最大的帮助,帮忙办理建房手续、路面硬化、申报农业补贴等。
“戒毒人员复吸往往是在没有事情做、情绪低落、精神空虚的状态下,只要他们有正当事情做,一般是可以控制住自己的。”龚正宇表示。
对口帮扶周斌的戒毒康复中心社工刘勇告诉记者,周斌从强戒所出来时,就是他去接出来的。从周斌出来至今,他都会定期上门走访,时刻关注其身体状况。如果他在生活和创业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会尽力提供帮助。
强戒人员成水稻种植大户,带动村民致富
2021年,崇阳县青山镇回头村村民甘俊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回家后,发现妻子早已离家,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甘俊看到满目疮痍的家已经没有了家的样子,精神一蹶不振。
此时,崇阳县禁毒大队和戒毒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走进了甘俊的家,鼓励他自主创业。经过多次开导,甘俊决定捡起自己的老本行——种地。在崇阳县禁毒大队、戒毒康复中心和村委会的协调下,甘俊流转了310余亩土地。
经过辛勤的劳动,甘俊将这些原本无人管理的土地全部种上了稻谷。为了解决稻谷销路的难题,县禁毒办和村委会又主动帮忙联系了崇阳两家米厂,定点收购甘俊种植的稻谷。
如今,甘俊的稻谷年总产量达20多万斤,销售净收入达到25万元。随着种植规模的一步步扩大,甘俊想到购置农机设备,方便农业生产。在县禁毒办和戒毒康复中心、村委会的帮助下,他争取到了每台农机设备2万元的费用减免政策,先后购置了插秧机、耕地机、无人机撒药机、收割机,基本实现了农业全程机械化。
“爱折腾”的甘俊在种植稻米的同时,还承接各种木材加工,此外,他还承包村里的50亩土地种植油菜和小麦。现在,甘俊的年收入达到40余万元。
尝到了创业甜头的甘俊没有忘记禁毒办和村委会对他的帮助,他带领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发展种植业,每人每天发放200元工资。这不仅增加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的收入,还带动大家一起勤劳致富。
每年庄稼收割后,甘俊还给村里的贫困户送去自己种植的大米和茶油。去年大旱,为了保证农田的灌溉水源,县禁毒办和村委会在得知鱼塘和村里道路年久失修后,主动协调各方将鱼塘加固,开渠引流,翻修道路,让甘俊和村民们在大旱气候下也能保证粮食丰收。
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的甘俊虽然皮肤晒得黝黑,一笑满脸的岁月痕迹,但他总会在农忙过后,点上一根烟,惬意地看着自己的成果,心里感到无比的满足。
成功戒毒人员背后的“摆渡人”
在崇阳县,像周斌和甘俊这样成功戒毒,重新走上人生正轨的“浪子”不在少数。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他们成功戒毒的背后,一直有一群“摆渡人”在默默地付出,他们就是崇阳县禁毒系统的工作人员和社工。正是他们,让那些曾经身陷囹圄的“浪子”有了“回头”的船。
天城镇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他们开展了禁种禁制铲毒巡查29天(次),“六进”禁毒宣传活动17场(次),平安关爱健康体检403人,就业推介帮扶培训共87人(次),出所衔接23人,协调民政临时救助5人、低保3人,面谈警示教育327人。目前,当地已经实现了禁毒宣传无死角,吸毒人员零脱失,毒品原植物零种植,吸毒人员肇事肇祸零发生,平安关爱零距离。
据了解,崇阳县禁毒大队不仅为吸毒戒断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也为奋斗在一线的禁毒社工消除后顾之忧。崇阳县财政将全县禁毒社工工资及社保纳入财政专项预算。同时,崇阳县禁毒大队主动向省防疫中心争取指标,对全县在册吸毒人员进行免费体检,并根据实际支出报销。对符合条件的吸毒戒断人员,县禁毒办联合崇阳技术学校,根据戒断人员的实际情况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和创业技术指导。崇阳县禁毒大队多年稳扎稳打,将“平安关爱”的细节延伸进了每个吸毒戒断人员的心里。在他们的悉心帮扶下,辖区吸毒人员中涌现了一批像周斌一样的自食其力回归社会的创业就业典型。
(文中周斌、甘俊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