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李晓梦
通讯员 唐婷 刘严午
3月24日,2025年湖北好人宣讲实践活动在中国建筑科技馆“学习强国”学习驿站启动。
启动仪式上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湖北好人”,中国好人鲁素珍、沈胜文、张龙和湖北省道德模范胡洪炜、熊桂林,共同为2024年第四季度湖北好人代表潘黎、赵刚、田燕、陈军、杨波颁发湖北好人证书。活动现场,全国道德模范董明、中国好人杜志军和杨文华、湖北好人潘思名,作为首批湖北好人宣讲队代表,依次上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和感悟。随后,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前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新建学校,种下一片“湖北好人林”,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文明办、省委讲师团主办,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后续,湖北好人宣讲实践活动还将以“宣讲小分队”形式,进企业、进高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乡村开展宣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董明:有一种幸福叫奉献
“有一种幸福叫奉献。”在宣讲会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董明大声说道,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董明
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讲台上,总有一台特殊的轮椅与学生视线平齐。轮椅上的教师董明,用三十年光阴书写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生命传奇,用行动诠释着“有一种幸福叫奉献”的深刻内涵。
董明从小学习跳水,9岁那年,她为了保护队友,不幸高位截瘫。在长达10年的康复期里,她没有放弃,凭借超强的毅力,于2005年奇迹般恢复发声能力,后考上大学,成为一名教师。
2008年汶川地震,董明带着全家积蓄奔赴灾区,在废墟旁教失去双臂的孩子用脚趾作画,用沙哑的嗓音陪伴沉默的少年开口;北京奥运会期间,她以央视网特约记者身份昼夜工作,用特制键盘在轮椅上搭建“移动工作站”;2008年,成立“董明爱心工作室”;2023年,她作为解说嘉宾见证湖北运动员袁伟译夺冠……
从1995年那个躺在ICU的小女孩,到如今带领6万名志愿者的全国道德模范,董明在现场坚定地说,她会在奉献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因为有一种幸福叫奉献,有一种活着叫成为光。
杜志军:我只是做了大多数人都会做的事
2024年10月7日,在湖北通城县湘汉路超市路段,一辆黑色轿车司机突发疾病,导致车辆失控在街上横冲直撞。开车路过的杜志军看到失控车辆有进一步冲撞行人的危险,连忙驾驶自己的车义无反顾地将黑色失控车辆死死抵住,并呼喊路人报警。最终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失控车辆被彻底拦停。
杜志军
现场,面对大家的掌声,杜志军说,他只是做了大多数人都会做的事。他说,好人不是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普通人也能成为一名“好人”,比如看到老人过马路,主动扶一把;看到有人遇到困难,主动站出来,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让社会多一分温暖。
“我相信,哪怕只是尽一份小小的力量,也能为社会文明建设添砖加瓦。”杜志军说,希望把善良和勇敢以接力棒的方式传下去。
杨文华:从车间到云端,创新永无止境
“成功没有捷径,创新永无止境。”现场,杨文华以“敢为、敢拼、敢创新”为三个关键词,分享了自己37年来扎根一线的故事。
杨文华
1998年,杨文华担任仪表车间主任,面对设备投用率不足30%的困境,他带着团队在寒冬的厂房里,花半年时间啃下硬骨头。
2016年,面对智能制造新机遇,他主动请缨建设智能工厂,曾带领团队连续一个月蹲守现场,采集了上百万组数据,最终建立了精准的工艺模型,经过3年研究,运用5G+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了20多款工业APP,实现了生产全流程智能化管控。
2018年公司投资建设60万吨乙二醇项目,杨文华带领团队引入5G+AI、智能巡检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2024年在建设国内单套生产能力最大的硫磺制酸装置时,经过多次模拟测试,入选了湖北省首批“无人工厂”。
回望自己的职业生涯,杨文华说:“赶上国家推进智能制造的好时代,我感到非常幸运。”
潘思名:三代家风传承,争当追“锋”人
作为中建三局“基础爱立方”志愿服务队负责人,潘思名在活动现场讲述了自己三代家风传承的故事,让人为之动容。
潘思名
爷爷早逝,潘思名的奶奶用善良和坚韧将6个孩子拉扯大。父亲潘月喜虽不善言辞,却用实际行动传承善良和勇敢。除了参与抗洪抢险、跳水救人,潘思名家庭还照顾独居的邻居爷爷。“母亲时常给爷爷送去饭菜,父亲给爷爷打水劈柴,我则承包了力所能及的家务。”潘思名回忆,这些都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他们家庭还被授予“五好家庭”。
好的家风会传承。潘思名在大学时就参与过百余场公益活动,工作之后,武汉这座英雄之城见证着他和儿子的爱心接力,他带领的拥有1600名注册志愿者的“基础爱立方”志愿服务队,已组织发起公益活动2000余次,此外,还组建了湖北省首支海外志愿服务队。如今,7岁的儿子也会在小区记录破损的井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说:“公益不是一个人胸怀梦想的远征,而是一群志同道合战友的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