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杨威
11岁的小琳(化名)是一名活泼、爱运动的女孩,然而半年前的一次跳绳经历,却让她的膝盖陷入了"脱轨"的困境。在十堰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她被确诊为习惯性髌骨脱位。专家提醒,9-15岁青少年是习惯性髌骨脱位的高发人群,家长需警惕运动损伤,及时就医。
半年前,小琳在跳绳落地时,左膝突然传来"咔嗒"一声。起初她并未在意,但随后膝盖却频频"失控":跑步时骨头会突然错位,下楼梯时膝盖"打软腿",严重时甚至需要用手扶着膝盖才能行走。小琳的一系列举动并未引起周围人的重视,甚至有人误以为她在“装病”,她的父母心急如焚,直到在十堰人医骨关节科,小琳才被确诊为习惯性髌骨脱位。
为了修复这个“脱轨”的髌骨,十堰人医骨关节科王全兵主任团队采用先进的“钥匙孔”微创技术:在膝盖上开了3个5毫米的小孔,通过这些小孔,用自体肌腱编织成一条生物性“安全绳”,为髌骨重建稳定轨道。术后,结合医生制定的个性化"运动处方"康复计划,小琳的膝关节稳定性评分提升了85%,重新找回了奔跑的快乐。
王全兵主任介绍,9-15岁青少年是习惯性髌骨脱位的高发人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骨骼快速生长,但肌肉发育相对滞后,膝关节就像一台正在组装的精密仪器,但‘螺丝’却还没拧紧。”王全兵主任说,根据数据显示,首次脱位后若未规范治疗,1年内复发率超过60%。
那么,如何识别这个隐藏的危机呢?王全兵主任提醒家长们,如果孩子运动后膝盖突然“卡死”,触摸发现膝盖骨偏移,反复出现膝关节“积水”,或者下蹲时伴随弹响或刺痛,这些都可能是髌骨脱位的危险信号,千万别当成“生长痛”而忽略了。
“特别要警示的是,如果孩子无明显外伤却突然扭伤或跌倒,那高度提示可能是髌骨脱位!”王全兵主任进一步解释到,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能自己复位就没事,但其实每次髌骨脱位都会在关节软骨上留下不可逆的“划痕”。若延误治疗,30%的患者会在10年内发展成髌骨软化症,连日常行走都可能疼痛难忍。
那么,黄金救治方案是什么呢?十堰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给出了答案:1小时微创手术+6周定制康复=重返运动场。据介绍,该科室年均开展30多例青少年髌骨脱位修复术,通过关节镜精准定位脱位机制,用自体肌腱重建生物韧带,同时结合术前训练和术后即刻功能锻炼,让90%的患者在3个月内恢复运动能力。
如果孩子不幸发生了运动损伤,应该怎么处理呢?十堰人医骨关节科专家提醒,可运用运动损伤三步处理法:首先立即制动,摆出最舒适的姿势固定制动;然后用冰袋或者用运动水壶装冷水进行冰敷;最后尽快就医,拍摄膝盖正侧位X光片(一定要包含髌骨轴位片)。
十堰人医骨关节科专家也提醒广大家长:当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扭伤、跌倒、膝痛、运动后反复肿胀时,专业的运动医学评估比“补钙”“静养”更重要。及时诊疗不仅能修复损伤,更能为孩子的运动生涯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