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湖北省、市、县三级党委社会工作部自去年组建以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创新治理方式,夯实基层基础,有效推动全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落地。
1月起,极目新闻联合湖北省委社会工作部,推出系列报道《基层治理看湖北》,深入采访全省各市州的基层治理探索,挖掘治理故事以及时代价值。今天我们走进系列报道第二站:宜昌。
(图片由付蓓蓓拍摄)
极目新闻记者 杨怡琴
“小区改造换新颜,加装电梯梦成真,排忧解难办实事,居民满意谢党恩。”“真诚服务暖人心,为民办事解民忧”……在宜昌市伍家岗区宝塔河街道张家坡社区,记者的视线被居民自发赠送的十多面鲜艳的锦旗深深吸引。每一面锦旗都饱含着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满腔感激与由衷认可。
回望2025年新年贺词,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犹在耳畔,他深情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始终是头等大事。这些锦旗,正是对总书记深情嘱托的最好回应,它们如同一面面镜子,直观折射出宜昌市基层治理工作的显著成效。
村(居)务公开奏响基层治理和谐乐章
2024年,宜昌市致力于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居)民自治机制,加强和规范村(居)务公开。建立社区(村)、小区(湾组)议事平台,推广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五民工作法”,组织群众广泛参与议事协商。同时推进村级事务阳光运行。出台《宜昌市进一步推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规范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制定“四议两公开”事项清单流程图,指导各县市区完善村(社区)“四议两公开”实施方法、制度、程序。破解了基层议事决策不透明、群众参与度低、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难题,推动民主自治深入发展,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走进伍家岗区宝塔河街道张家坡社区军供小区,建造在斜坡上的休闲广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我们小区有30多年了,这个斜坡以前是个杂草丛生的荒地,小区里没有活动的地方,车子多了也没地方停。”正在休闲健身广场上打乒乓球的热心居民告诉记者。
“以前孩子要下楼玩我是不放心的,现在他在这个广场上玩,我很安心。”一位带孩子在这里休闲的居民说。
张家坡社区万寿桥片区党支部书记向琼介绍,该小区是个典型的老旧小区,一共只有3栋楼,占地面积小,活动场地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居民车辆越来越多,更是挤占了本就少的活动空间,让小区居民面临着“有休闲娱乐的意愿但缺乏场地和设施”的难题。
而一切的改变都源于“小板凳大民生”协商议事会。社区党委组织小区党员、居民、施工方等多方代表,通过“小板凳坐一坐,大家谈一谈”的形式共同来解决这一难题。经过专业评估和细致的规划设计,最终决定将小区内一处闲置斜坡,打造成上中下三层的居民公共空间。最上层是停车场,中下层则是集健身、休闲于一体的“游乐园”。
自休闲广场建好后,时常能看到居民坐在石桌石凳上休闲下棋,老人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小孩在广场游玩,年轻人组织篮球赛、拔河比赛……“这是为我们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大家都很满意。”居民张女士笑着说。
张家坡社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睦邻之家”党群连心站、小区院坝内的民情议事桌、议事亭,搭建“小板凳大民生”协商议事平台,根据居民需求,将协商议事深入到小区、院落、楼栋等微小治理单元。同时,起草了《“小板凳大民生”协商议事会规则》,制定了通俗明了的《议事八不准》《主持人制度》等配套规章,并创新实施提、议、定、做、评“五步工作法”,推动群众由“陌生人”向“邻里人”转变,由“不理解”向“愿参与”转变,由“你和我”向“我们”转变。张家坡社区党委书记洪娇介绍,目前,“小板凳大民生”协商议事会已召开340余场,解决各类民生问题310余件。
在聚民智、汇民力的同时,如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呢?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也找到了答案。
“我们村的这条路修宽了,今年过年开车回家方便多了!”远在外地工作的远安县旧县镇付家河片区的村民告诉记者,每年回村,这条狭窄且路况不佳的进村道路就让他十分头痛,虽然他人在外地,但这条路整个修缮过程他都通过村里的短视频平台了解到了。
这位村民提到的这条路是付家河的一条老路,路面只有一车宽,且不平整,村民出行十分不便。
远安县旧县镇鹿苑村党支部书记付炜炜说:“我们通过多次组织片区村民开屋场会听取民意,并挨家挨户上门沟通,解决了这条道路上涉及的屋场权属问题。又在驻村单位的支持下,成功争取到一事一议项目,为道路整修解决了资金难题。从村民提出想法,到争取资金支持,再到施工完成,我们都通过线上线下公开的形式,让村民们及时了解事情的推进过程。”
远安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股室负责人介绍,该县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有力措施,推动村(居)务公开透明全覆盖。
首先,在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村(居)务公开栏,将其作为信息公开的基础平台。其次,为了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覆盖面和深度,该县采取了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手段。
一方面,通过LED显示屏、广播等传统媒体,定期发布村(居)务动态;另一方面,利用线上渠道,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村(居)民网格群、公众号以及各类视频平台,实时更新和推送相关信息。通过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群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还确保了村(居)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接受到群众的广泛监督。
近年来,宜昌市围绕“群众需要知道”和“需要群众知道”两个重点,根据《湖北省村务公开实施办法》《湖北省村务公开目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村(居)务公开透明全覆盖,显著拓宽了居民监督渠道,不仅增强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有效提升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数据线上跑,基层负担少
2024年宜昌市印发《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方案》,逐一明确牵头单位、完成时限。常态化开展村(社区)挂牌、工作机制设立、出具证明事项日常监督,实现挂牌合规、机制合理、证明便民。全市统筹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建立“基础数据库”,协调市直各部门下沉基础数据表54张,形成数据底座,做到一次采集、多次使用、智能填充,实现“向基层要数据”转为“向系统要数据”,基层干部填表报数工作量减少70%。
“我刚在手机上申请了公租房,还能实时看到办理进度,真的太方便了。”西陵区葛洲坝街道东湖社区的一名居民告诉记者。
居民办事效率的大幅提升,离不开宜昌市近年来对数据减负赋能的强力推动。回想过去,却截然不同,居民往往需要多次往返社区和相关职能部门,还需填写繁琐众多的表格。宜昌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介绍,通过将群众常办的事项整合纳入乡镇(街道)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群众从过去的多头跑变成了只进一门一窗,实现“掌上办、就近办”,办事时间大幅压减。以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为例,以往居民办理该事项需要分别到公安、人社、医保办理户口登记、社保卡申领、医保登记,现在通过平台居民端,在手机上提交相关基础信息和资料,即可实现多事项一次提交、一次办好。
基层减负后,最有体会的当然是社区工作者,东湖社区党委书记周淑莲说:“以前对于特扶人员的摸排填报至少需要1个月的时间,现在,通过乡镇(街道)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基础数据库自动比对筛选后精准下发,仅1周时间就能完成信息核查反馈,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而有同样感受的西陵区葛洲坝街道锦绣社区党委书记邱敏,指着手机里的一张照片感叹道:“这是年前我们和社区居民一起策划的百家宴活动现场照片,要是在以前,年底总是我们最为繁忙的时候,各式各样的报表和层层考核,极大地消耗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而现在,通过数据减负赋能,把我们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贴近居民,深入倾听他们的心声与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贴心、高效的服务。”
为切实提升数字赋能效率,持续为基层减负,2024年9月初,在前期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由宜昌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市数据局、市城运中心参与,将原“社区微脑”改造建设成乡镇(街道)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着力解决基层“报表台账统计任务多、重复多头填报、数据共享应用难”等问题。
其中,居民端以“宜格服务”小程序为承载平台,涵盖“我的社区(村)、我要办事、我要报事、我要问事和我要说(议)事”等版块,打造移动便捷、智能开放的各类综合服务场景。
工作人员端以电脑端应用系统为核心,涵盖“我们的乡镇(街道)/村(社区)、我要办证办事、我要统数查数、我要问事说事、我要报事管事、任务总览”等版块,通过数据共享、业务贯通,形成功能多样、场景融合的工作平台,满足各类办证办事、统数查数的需求。目前,平台工作端已经覆盖110个乡镇(街道)、1618个村(社区),开放账户1万余个,居民端注册用户226万人。
锻造精英团队,夯实社区人才基石
2024年,宜昌市不断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实施社会工作人才专项引育行动,建立城乡社区工作者全覆盖常态化业务培训制度,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体系,全力推进社区治理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基层治理干部队伍。
前段时间,在夷陵区小溪塔街道朝阳社区的一个小区里,由于地势问题,有一处上下通道十分陡峭,居民向社区反映后,社区经过深入调研,整合了居民们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解决方案,并成功协调相关部门落实了经费,最终有效回应了居民的诉求。提起这件事,朝阳社区“两委”委员田飞感慨地说:“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还担任网格员的那个时期,我可能真的会感到有些手足无措。但经过这些年持续不断地参加培训与学习,如今面对社区里类似的情况,我们都能够找到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撑来有效解决问题。”
和田飞一样,猇亭区古老背街道古老背社区的程文婷也是通过社区人才培养,从一名网格员成长为一名社区党委副书记。“最初我是从带自己的老书记那里学到了以挚诚之心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的工作思路。后来通过系统、常态化的学习、培训,我有了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也习得了更多的处事办法,让我的工作能力不断提升。”
在宜昌市像田飞、程文婷这样从学习中获益并不断成长的社区工作者非常多。近年来,宜昌市高度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印发了《宜昌市新时代社区大讲堂工作方案》,建立社区工作者培训常态化机制。全市各级财政每年都会安排专项经费,用来举办一系列培训活动,从市级重点培训到县级全员培训,再到街道的日常培训,确保每位工作人员都能接受到足够和全面的培训。常态化的社区大讲堂培训采取的是“授课+论坛+实地考察”方式进行,其中,设有书记讲坛、局长讲坛,并特别邀请了国内基层治理领域的知名专家来授课,同时也请来了社区、小区的党组织书记,以及市直单位的负责人,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分享,此外,还设立了社区工作者论坛,让各地的社区工作者能够有机会聚在一起,以区、街道或社区为单位,开展学习讨论,共同推动本地的工作发展。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宜昌市委社会工作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在湖北省委社会工作部的悉心指导和宜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宜昌篇章提供了坚实支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