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狄鑫
摄影记者 黄士峰
通讯员 张俊 韩淑萍 刘靓
4月20日上午,长江职业学院光谷校区内,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在丝线交织中展开。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的15名本科生、研究生和长江职业学院非遗汉绣工作室的大学生,以荆楚非遗瑰宝汉绣为媒,开展交流,共同用针尖“绣”出文化同心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传承人黄春萍为两地学子讲解汉绣技艺
汉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续2300年楚绣精髓,融会南北诸家绣法之长。其用针有别于传统四大名绣,采用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独步天下,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堪称精致唯美,是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象征。
黄春萍指导香港大学学生体验汉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得主黄春萍执针为引,向两地青年揭开这项古老技艺的神秘面纱。她不仅讲解汉绣悠久历史、创作思路、针法运用、文化传承、现代发展及如何帮助千余残疾人创业,还手把手指导武汉、香港学子们执起特制弯针,尝试在缎面上绣制中华文化图腾。
香港大学生学习汉绣技艺
活动现场,紫荆花、菠萝包、中银大厦、黄鹤楼、樱花、凤凰、哪吒等包含两地文化元素的经典图案,在两地青年的穿针引线中逐渐成形。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专业三年级学生吴沁芳轻捻银针,在赭红色缎面上绣出汉绣凤凰时由衷赞叹:“原来针尖下的汉绣文化如此动人!”
李凡一认真学习汉绣针法
香港教育大学语文教育与文字学博士生李凡一学绣哪吒图案,穿针引线越来越专业,成为现场看点。他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刺绣艺术,刚开始觉得男孩子拿针,很奇怪,没想到越接触越喜欢。听了黄春萍大师的讲解,更加认识到汉绣技艺博大精深,学习了针法、角度、技巧等,没想到小小的针线竟能如此千变万化。”
被汉绣魅力深深折服的李凡一,已经计划着回港后好好宣传汉绣文化,他说:“我的大学室友来自非洲,我会把今天亲手制作的汉绣团扇作品带回香港,给他介绍汉绣的魅力。”谈及汉港两地艺术创作的异同之处,李凡一表示,两地同根同源,艺术作品都是根植于当地文化本身,汉秀是荆楚文化的代表,香港则更多地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西文明在这里交融,以后可以利用香港区位优势举办汉绣展览活动,让更多香港青年及外国友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凡一说。
杨坤宝在长江职院师生的指导下绣“蒜鸟”
香港中文大学保险、金融与精算专业一年级学生杨坤宝绣的是当下武汉爆火的网红文创形象——蒜鸟。据他介绍,启程武汉之前曾认真做了一番功课,“提前了解了武汉的特产,有洪山菜薹、莲藕等,但这些很难作为手信带回家,得知最近‘蒜鸟’很火,于是决定用汉绣的方式亲手绣一副‘蒜鸟’团扇,给这趟旅程增添了一份美好回忆。”杨坤宝说。
汉港大学生展示汉绣作品
“汉绣文化很有特色,而且还能帮助弱势群体创业,增加收入,很有意义,当代青年一定好好保护、传承。”同样,两地青年大学生的文化交流,武汉的大学生也是感触颇深。长江职业学院非遗汉绣工作室学生、2023级数媒专业黄思茹说:“没想到香港男大学生对汉绣上手这么快,非常热爱。”2023年数媒专业吕瑾玟说:“今天穿了汉服来和香港大学生一起学汉绣,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让我们很受感动,我会更加认真传承好汉绣,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汉绣的魅力。”汉港两地高校教师在研习现场倾心沟通,长江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李胜林由衷感受到:“当文化从展柜走进生活,认同感自然生根。”
以针线为媒,两地师生建立深厚友谊
长江职业学院副校长龚谦介绍,黄春萍非遗汉绣大师工作室成立5年来,开设有非遗汉绣特色课——《装饰图案》,每年举办多场大型汉绣展演活动,教学成果丰硕,已培养500余名青年传承人。
黄春萍轻抚绣架说道,非遗传承需要年轻的手传递温度。在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中,传统文化的薪火就在这代人中完成了一次跨时空的对话。汉港两地青年用一针一线“绣”出了文化同心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