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周治涛
通讯员 蒋媛媛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讲台上,郭英东声音里带着金属般的铿锵,时而激昂慷慨,时而低回婉转,讲到动情处,他手臂挥动如刀,仿佛要劈开历史的迷雾。台下,学生屏气凝神,目光追随着他的身影,仿佛穿越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日前,在武汉职业技术大学逸思北楼302教室,一场特殊的“故事会”正在上演。这是郭英东老师的课堂。
沉浸式课堂重现历史风云
“当时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怎么办?”郭英东突然提高声调,手指向教室前方的投影屏幕,那里正展示着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影像。他快步走下讲台,在过道间来回踱步继续讲述当年那段历史。
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金融24303班学生宗欣妍坐在前排,她攥紧了手中的笔记本,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郭老师讲课就像看电影,画面感特别强。” 她说,“他会模仿不同人物的语气,讲到毛主席就沉稳厚重,说到周总理音调就升高、节奏也会变快。”
郭英东还结合翻转课堂与即兴剧表演,在讲授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知识点时,把三尺讲台变成“历史小剧场”。
“乡亲们,咱们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一起搞生产,未来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廖珊珊扮演的政府代表身姿笔挺,眼神坚定,声音洪亮且富有感染力。焦银双饰演的贫农眉头轻蹙,满是顾虑:“俺们家穷,就怕入社没好处。”李每美扮演的中农满脸狐疑,暗自嘀咕着入社后自家土地和牲口的归属问题,把中农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表现得淋漓尽致。随着剧情推进,在“政府代表”耐心讲解下,“贫农”逐渐展颜响应,“中农”虽有犹豫也顺应了大势。金融24303班学生全身心投入,生动再现当年互助组入社场景。
“这样的学习过程挺有意思的,同学们好像真的走进了那个时代,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宗欣妍说。
不仅如此,郭英东这样安排另有深意。他认为,通过演绎互助组入社等场景,能帮助学生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人们思想的转变过程,从而深刻理解改造对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认同感的重要意义,实现了思政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
这种沉浸式教学并非偶然。郭英东的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中国共产党简史》《红色故事》等书籍,书页间密密麻麻写满的批注透露出郭英东想要把课讲好的决心。
叙事解码中照亮青春信仰
“思政课不能是冷冰冰的知识灌输,而要让历史人物‘活’起来。”郭英东说。讲到四渡赤水时,他请学生分组扮演红军指挥部、各军团等角色。以教室模拟战场,标注赤水河、遵义等关键地点,发放作战指令、情报等信息。各小组根据角色任务开展模拟,红军小组讨论战略战术,国民党小组制定围堵计划,排演结束后,郭英东再梳理关键内容,强调历史意义和长征精神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传承之道。讲到抗美援朝时,他结合影像喊出那句“为了祖国下一代,我们死也要守住阵地”时,不少学生红了眼眶。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晓莲说,“他总能把理论转化为可触摸的故事”。讲秋收起义时,他会引导学生绘制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让学生理解体会毛泽东那句“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讲三湾改编时,他又在课件中展示三湾村旧照,把课堂变成会议室,语重心长讲述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帮助学生理解“将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意义。
“郭老师教会我们,历史不是躺在教科书里的文字,而是前辈们用生命书写的热血传奇。”会计2024级学生宗欣妍说,在郭英东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党史学习中。
从故纸堆到活课堂的深耕跋涉
郭英东的“说书”功力并非天成。为了讲好每一个革命故事,他会反复揣摩练习模仿艺术家们在语言表达上的抑扬顿挫。“要让学生入戏,首先自己得‘疯魔’。”他笑着说。讲遵义会议时,他会突然压低声音,模仿毛泽东点燃油灯时火柴划亮的“刺啦”声。郭英东的教案总比其他老师多一份标注,那就是语气、节奏和情感层次。
这份“刻意”还体现在细节打磨上。郭英东会通过互动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大家有没有想过红军为什么要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他会突出冲突与目标来讲述矛盾,如“这井冈山成为革命根据地啊,那可是有大讲究的!”他会通过细节刻画描述人物内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如“咱们想想,打仗的时候什么最重要?”他还会使用具体语言构建场景并结合数字、比喻等手法营造视觉联想,如“原有5000多人的部队仅剩下不足1000人。在微弱的油灯下,讨论一直持续到天亮……”
“历史本身就是最精彩的剧本。”郭英东说,“我们要做的,是用文化的钥匙打开学生的心扉。”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让郭英东的课堂充满了独特的文化韵味。他将评书的“扣子艺术”融入教学,设置悬念时配合独特的嗓音和肢体语言,“欲知西路军如何绝境求生,请听下回分解”;他借鉴戏曲的“唱念做打”,在讲解“抗日游击战”时,现场表演八路军战士拼刺刀的动作要领。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焰,而不是填满容器。” 郭英东说,当他看到学生们眼中有光时,他就知道,那是对他讲授的实时反馈。
暮色中,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教学楼的灯光次第亮起。302教室的投影屏上,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写作的画面渐渐隐去,郭英东的声音依然回荡在走廊:“历史的接力棒正在传递,你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