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屏
通讯员 代蒙
光谷七小校篮球队参加2024—2025中国小学生篮球联赛及训练营(湖北赛区)
3人入选武汉市篮球U13集训队,是全市小学里的“头一份”和“独一份”;学校亦获评武汉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篮球)……连日来,武汉市光谷第七小学(下文简称“光谷七小”)好消息不断。
获2021年武汉市“苗苗杯”小篮球联赛U12女子组冠军
获2021年武汉市“苗苗杯”小篮球联赛U12男子组冠军
组队获2022年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篮球比赛U13女子组冠军
组队获2022年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篮球比赛U13男子组冠军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所近五年在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30余次,篮球实力位于武汉市中小学前列的名校,8年前还是妥妥的“弱校”,打区内篮球赛成绩几乎垫底。
“其实我校篮球禀赋并不突出,规模小,学生1000多人,设施一般,仅两个标准室外篮球场。我们大力发展篮球特色,看中的是它的‘普惠’。事实证明,一手抓校园普及,一手抓梯队建设,一只篮球,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有力量。8年过去,我们发现,它甚至重塑了学校的性格。”光谷七小负责人说。
孩子们在校训练
最直观的体现是,学校约1800名学生,人人会打篮球,有300多人加入了校篮球队。
——要知道,2017年9月,当体育老师程跃进、代思雷入职光谷七小并开始组建校篮球队时,只有11个五六年级男生被他们促动入队。10个月后,这支勉强凑出的队伍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中小学篮球赛U12比赛中一举夺冠,这一奇迹在学校里引发了“篮球热”,学校趁热打铁,在每班每周体育课中安排一节篮球课,班级、校级篮球联赛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40℃也要训练:程跃进为男队球员开球
代思雷拍下的女队暑期集训
“我们校队的孩子为什么特别多?不是他们天赋异禀,而是我们选材时几乎不看身体素质,只看学生热不热爱篮球,训练能不能吃苦。”程跃进说,毕竟他们的训练是真刻苦——上学日晚训至18:30,节假日加时练,寒暑假更是从早到晚在室外,顶着40℃高温、晒到脱皮都没人说要下场。
孩子们的赛后反思和战术图
“那是因为我们的训练很有意思!”该校604班学生、校篮球队男队队长周星航说,老师们想让大家多练专项技术,就每天开展“运球之星”“传球之星”“投篮之星”等挑战赛,还给优胜者颁奖状发奖品;老师们想让大家打球有全局感,就每天让大家自由组队打比赛,要求每位队长自己挑队员、自己排兵布阵,每位队员赛后做详细总结,画战术图……“老师们总是说,哪怕我们没对手高、壮,没他们跑得快,但我们可以把技术练到极致,多用脑子打球。”
大批非典型明星球员因此诞生。现在武汉光谷为明实验学校读九年级,有望升入华师一附中的光谷七小2022届毕业生蔡鸿升便是其中一位。六年级时,他被选入武汉市队,最终成为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篮球比赛U13男子组冠军队伍一员。当时他身高仅约1.5米,却很受教练欣赏,因为他基本功扎实还特聪明,“从不低头运球,也不硬拼身体,而是始终观察场上空位”。去年参加第三十三届一汽大众“苗苗杯”小篮球赛,在一场关键比赛最后一刻“盖帽”打入制胜球的该校502班学生、校篮球队女队得分后卫黄若萌说:“虽然我年纪比别人小,也要敢拼敢抢。打球最重要的是态度。”
“我的老师凶巴巴却很善良”
这种精神也被孩子们用在了学习中。多位小队员说,自己的篮球越打越好,学习也越来越好,“因为学习和打球一样,要多练,多动脑,不放弃。”“学习成绩好,体育老师也给我们发‘优秀球员’‘精英球员’奖状和奖品。”该校605班学生周楷钒说。
孩子们毕业了,老师也关注着他们
伍华妍、蒋富泉、杨铭宇考上华师一附中,李欣怡去了武昌实验中学,舒凡晨上了武汉二中,江梦涵、朱昊、王杰翔、杨一帆等就读华科附中……说起已毕业的老队员的发展,程跃进、代思雷、夏天等校篮球队教练都一清二楚:“孩子们对学校、校篮球队的感情很深,暑期集训时,他们还回来做助理教练。”
程跃进、代思雷等也在指导东湖高新区的区队。图为该校体育教师夏天在东湖高新区做经验分享
有趣的是,不少老队员的弟弟妹妹是光谷七小校篮球队现役球员。蔡鸿升的妹妹、该校307班学生蔡静雅便是。“她哥哥在学校篮球队成长得很好,可以说是改变了人生命运。妹妹当然也要来受教育。”兄妹俩的父亲蔡运权说。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