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高镇同同志,于2025年1月21日5时2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高镇同是我国飞机结构寿命可靠性领域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培养了包括6名两院院士、100余名博士及博士后在内的一大批航空航天教学科研领域的杰出人才。多年来累计捐献善款二百余万元并设立了高镇同奖学金。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不仅是一位传奇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作出无私奉献的“大先生”。
之前,高镇同老先生曾多次接受《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专访。今日回顾旧文,缅怀“大先生”。
最美奋斗者 | 高镇同:永不知疲倦的“疲劳专家”
本文2019年7月26日发布于北京日报客户端
熟悉高镇同的人,都知道他有个习惯——别人在睡觉他在忙工作,别人准备工作他才刚刚入眠。因研究的是结构疲劳学,高镇同还被称为“永远不知疲倦的结构疲劳专家”。
从事科研教学60多年,高镇同创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率先提出飞机结构可靠性定寿延寿理论。工作之余,他乐善好施,见不得贫困学生上不起学、吃不饱饭,个人累计捐款200多万元。
“法军兵举犯台湾,败走谅山镇南关。昏庸腐朽清政府,《中法新约》苟求安。”
这是高镇同晚年写下的小诗。为国奋斗,复兴中华,是他矢志不渝的“初心”。
怀揣着为国造飞机的理想信念,1946年,高镇同考取了北洋大学航空系。1950年毕业后,他在清华大学航空系短期任教,后来赶上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新中国第一所航空高等院校——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组建,从此高镇同扎根北航工作67年。
1958年,作为主要研究人员,高镇同开展对飞机座舱模拟的疲劳实验研究,开始涉足结构疲劳领域。
结构多次重复受力后会在某些薄弱部位产生裂纹,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裂纹不断扩大,达到一定使用期限,最终完全断裂,该使用期限就称为疲劳寿命。若飞机达到结构疲劳寿命,就会在没有先兆的情况下断裂解体,机毁人亡。
高镇同创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其一系列疲劳试验方法和数据统计方法,优于国际通用方法,被列为航空工业部部颁标准。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发生一起直升机高空坠毁事件,机上人员全部遇难。作为事故分析小组成员,高镇同调查发现,失事原因在于旋翼系统轴颈疲劳破坏。
“要提高飞机结构的疲劳强度、科学合理地确定飞机使用寿命!”高镇同根据多年经验,率先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飞机结构可靠性定寿延寿理论,将飞机的使用寿命从1400~1800飞行小时延长到3000飞行小时,涉及歼击机、轰炸机、客机、运输机、直升机等20多种飞机型号,数量多达数千架,经济效益达数百亿元。
民族的复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知疲倦的高镇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国育人上。
高镇同的教学方法是,用学生的话讲新内容,即利用既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事先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基础水平,台阶一步步上得很小,但升得很快。他给这一授课方法命名为“大梯度、小台阶”。1980年,高镇同讲授的“材料力学”课程录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观众反映“通俗易懂”,这门课程也因此成为全国范围内基础力学类课程远程教学的先驱。
高镇同对教学的付出,用“讲究”一词来形容并不为过。改革开放后,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材料力学采用双语教学。高镇同备课极其认真,学生们佩服不已,“老师,您备课真认真,中英文讲稿写的字像打印机打出来的,与印刷字体基本没差别。”
高镇同说,认真源自自己的上学经历。
高镇同上大学期间,一次考试,他的俄语得了99分。年轻气盛的他很不服气,认为自己全答对了,为什么要被扣1分。便跑去向俄语老师询问。“我现在还记得,教俄语的是一位白俄罗斯老太太,她告诉我,错了一个标点符号——俄文句号是实心的,我却写成了空心圆。”这让高镇同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语文对待标点符号都如此严格,教书育人更是丝毫马虎不得。
“想干好一件事,要有三力:动力、智力、毅力。”从教六十多年,高镇同一直都是这么鞭策自己、要求学生的。他的目标是:努力使学生超过自己。在他的学生中,产生了钟群鹏、陶宝祺、谭建荣、张福泽和闫楚良等五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
“点滴甘泉形影单,积微成著巨石穿。涓涓溪流声寂寂,润泽四方育良田。”高镇同一笔一画地写下这首诗,旁边是掉了漆的家具和几株绿意盎然的盆栽,颇有一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韵味。生活节俭的高镇同,对学生、对教育事业却能慷慨解囊。
见不得贫困学生上不起学、吃不饱饭,他先后向中华慈善总会捐了36万元,向北京市慈善协会捐了23万元,给《希望书库》捐献3.5万元,为印度洋海啸难民捐3万元,为江西瑞昌地震灾民捐款6万元等,并捐献120万元在北航成立“高镇同基金”,扶贫助学。2018年11月,在90岁生日之际,高镇同再捐90万,助力空天人才培养。
帮助困难学生,高镇同也讲究方式、方法,不轻易让对方有“被施舍”的感觉。他的首位博士生王中曾因为家庭情况,萌生了退学的打算。高镇同将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牛皮纸信封交到他手里,“这是法国勒马赫教授投的稿,主编希望我审一下。我相信你能做好这件事。”顿了顿,他又说,“如果可以发表,就把它翻译成中文,这是有稿费的。”王中感激得说不出话,正是这30元稿费,将他从退学的边缘拉了回来。当时,这笔钱已经可以支持一个月的生活费。
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高镇同个人累计捐款已达200余万元。
在高镇同眼里,捐助教育事业,也是发自“初心”。晚年的他曾作诗谈及这一感受,“攀越青山戏海河,世间乐趣何其多。琴棋书画皆称道,为善最乐且自得。”
此前相关采访版面如下:
为了培养人才,他积极探索育人之道,并实行“开放式”授业法。他从培养学生的智能和创造力的角度出发,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萌生、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分析、判断,带领学生站在本学科的前沿,开拓创新。(1993年8月10日《北京晚报》1版,《高镇同探索“开放式”授业法》)
1993年8月10日《北京晚报》1版
我顺着先生的手势抬眼望去,见书架顶上是各类飞机模型:这是“运七”,那是“轰六”,靠这边的是“运八”,还有“歼轰七”、“直八”、“直十一”……这些飞机模型寄怀高院士一生航空救国的理想。(2000年9月29日《北京日报》11版,《给飞机“算命”》)
2000年9月29日《北京日报》11版
在采访中,记者向高院士提出为何不将这捐出的10万元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他认真地回答:“人的一生能为祖国做些有意义的事是一种幸福。”(2002年2月28日《北京日报》1版,《高镇同院士捐赠10万积蓄》)
2002年2月28日《北京日报》1版
20万元滋润着700户贫困人家的心田,有的是病残人,有的是贫困生,有的是孤寡老人。许多人家在取到现金时都流下了热泪,感到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他们只知道是个院士帮了他们,可没有谁见过高院士的面。(2003年4月19日《北京日报》1版,《院士高镇同舍大房住小屋 资助700贫困户》)
2003年4月19日《北京日报》1版
这间8平方米的小屋只能放下一张床,但同学们都挺喜欢这个小屋,因为我睡在这个小屋里面,工作也在这个小屋里面,甚至那会儿上课教室不好找,我给研究生上课,也在这个小屋里。我的研究生就坐在小板凳上听课、讨论问题,后来他们都成了专家。(2012年12月25日《北京晚报》35版,《高镇同:八平方米小屋走出30多名研究生》)
2012年12月25日《北京晚报》35版
高老说,自己是个做学问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研究上,也没有物质方面的享受和爱好,他希望他的学生和同行也能慷慨解囊,为我们国家的慈善事业作点贡献。(2013年3月11日《北京晚报》19版,《高镇同教授再捐5万元》)
2013年3月11日《北京晚报》19版
生日当天,高先生手拄拐杖、迈着稳健的步伐来到会场,一身朴素的黑色西服,搭配一条紫红色的领带,步入“90后”的他依旧精神矍铄、才思敏捷。谈及自己多年从事的公益和慈善事业,高镇同说,“我觉得做善事是一种享受,有利于他人,受益于自己,情趣自得,其乐无穷。”(2018年11月18日《北京晚报》3版,《老院士高镇同90岁生日当天捐出90万元 “我觉得做善事是一种享受”》)
2018年11月18日《北京晚报》3版
座谈会上,高镇同与大家分享了这首诗:“攀越青山戏海河,世间乐趣何其多。琴棋书画皆称道,为善最乐且自得。”说罢,他笑道,“就将此诗作为自勉吧。”(2018年11月21日《北京晚报》26版,《结构疲劳专家做慈善“不知疲倦”》)
2018年11月21日《北京晚报》26版
别人睡觉的时候,他总是在工作。怎么有这么大的精力?“法军兵举犯台湾,败走谅山镇南关。昏庸腐朽清政府,《中法新约》苟求安。”晚年的高镇同写过这样一首小诗,这不仅是对儿时历史课的追忆,也是他对自己的勉励,铭记苦难,为国奋斗,复兴中华,是他一生的追求,更是他不知疲倦的力量之源。(2019年7月30日《北京日报》4版,《高镇同:不知疲倦的结构疲劳专家》)
2019年7月30日《北京日报》4版
怀揣着为国造飞机的理想信念,1946年,高镇同考取了北洋大学航空系。1950年毕业后,他在清华大学航空系短期任教,后扎根北航工作67年。他的目标是:努力使学生超过自己。在他的学生中,产生了五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2019年7月31日《北京晚报》22版,《“不知疲倦”高镇同》)
2019年7月31日《北京晚报》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