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通讯员 程晓璐 廖汉辉
刚刚下课,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大三学生王丽瑶快步走进琴园村学生社区驿站。这次她来申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从填好相关材料到自助打印成绩单、学籍证明,前后不到5分钟。在回寝室的路上,她就收到“智慧学工”平台发来的信息“材料提交成功”。
“以前申请这些奖项,要反复跑学院、学生处、教务处等多个部门,现在只需要去一趟‘一站式’学生社区、登录一次‘智慧学工’即可完成,既方便又高效,而且生成的材料整齐规范。”王丽瑶说。
阅读自习、会议研讨、自助打印、自助测评、查询报修、讲座预约、证件办理、接诉即办……琴园村学生社区驿站是该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的缩影。
2021年,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践行“共同缔造”理念,聚焦学生需求,高起点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投入专项资金,集中建设了琴园村、问天、东森三个社区驿站,集成以徽村俱乐部、云天游泳馆、国学馆、生活艺术楼、茶文化博物馆、晓起书院等为代表的50余处文体场馆、10余处自主学习空间,打造“十分钟”学习生活圈,服务于全校37栋学生公寓,有效满足了学生在社区自主学习、体育锻炼、文化熏陶、心理减压等需求。
强化党建引领
凝心铸魂筑牢根本
“一站式”学生社区既要“造形”,更要“铸魂”。该校成立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有关单位各负其责、全员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确保“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要素齐全、育人队伍互动、管理服务互联、功能结构优化。
为了将学生社区建成为学生党建高地,该校打破学院、年级、专业、公寓等界限,在学生社区建立功能型党支部,把党的组织和党建思政工作从学院拓展、延伸、覆盖到学生社区,打通“神经末梢”。
师生在党团活动室研讨交流
以党团活动室、红色宣传栏、图书借阅空间、辅导员工作室等为载体,实施“学生公寓党旗飘扬工程”“铸红工程”,定期组织开展“启航微党课”“星火读书班”“青春红公寓网格员”“我为群众办实事”等系列活动。抓住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育人契机,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全员深入社区,讲授“行走的思政课”。
挖掘红色校史资源,指导学生创作话剧《钱学森》,通过艺术手段讲好党史故事、革命故事、报国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矢志为国奋斗。
定期开展“书记接待日”“校长午餐会”,对学生进行全过程陪伴和全方位指导。大一新生小小(化名)是一名孤儿,刚入学时胆怯、与同学交流很少。得知这一情况后,“一站式”学生社区困难学生援助中心找到她,积极帮助她申请获得了国家助学金,还细心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小小同学不但学业有了保证,人也逐渐变得自信阳光、乐观向上。
强化全员参与
凝聚育人最大合力
“学生社区的核心是把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中间,把学科、课堂、实践,教师、校友、朋辈等各类育人资源融入学生日常,实现育人空间在一线整合、育人队伍在一线融合、育人资源在一线聚合、育人功能在一线耦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该校校长助理余仕良介绍。
辅导员、学业导师、楼管员等育人队伍常态化深入社区为学生服务,面对面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情况,努力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推动辅导员全员进驻社区,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进一步畅通沟通交流渠道,及时回应学生需求。探索实施“全员导师制”,建立由博士教师领衔的“学业导师”,通过开展学术研讨、餐叙交流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业辅导、生涯规划进行全过程指导;聘请优秀校友、企业家担任“成长导师”,围绕社会热点、文化传承、创新创业等主题举办专题讲座,助力学生开拓视野,启迪智慧;遴选高年级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作为“朋辈导师”,围绕励学成长、能力培训等方面,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形成学生社区“点-线-面”育人模式。每年开展“人生赢在双自双创路上”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理想∙前途∙人生”宣讲会、学风建设推进会、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生涯嘉年华等活动300余场。
2024级新生聆听“人生赢在双自双创路上”青春之旅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
在该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驿站内,有许多稚嫩的面孔忙碌着,他们的身份既是工作人员,也是学生。据介绍,该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设有社区服务岗、场馆运营岗、文明督查岗、安全巡逻岗,招募大学生志愿者100余人。
软件工程学院的王功强同学就是这样一位“双重身份”者。无课的时候,他总是第一时间来到自己的工位前。余仕良说:“让学生少跑一趟路、少推一扇门、少找一个人,是设立‘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初衷。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启发他们思考,更早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为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该校还将参与社区实践活动作为参评荣誉、推优入党和骨干选育的重要参考,并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让公寓从‘一条线’变成了‘一盘棋’,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干、大家管,全校携手共同缔造美好校园。”该校学生公寓管理中心主任陈龙说。
强化育人环境
打造优秀社区文化
延安精神和钱学森精神是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大学文化的鲜明底色。该校坚持以丰富的社区文化浸润学子成长,在劳动、双创、生活、心理等育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劳动育人在社区生根发芽。结合生活、生产、服务、双创等劳动平台,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园、魅力校园、农事生产、勤工助学、公益创业等社区劳动,打造劳动实践活动品牌,进一步满足师生对美好社区的向往。在问天社区开办园林园艺、电工电子等“工匠班”,开展专业技能劳动;在琴园村社区开展以农事体验劳动为代表的生产劳动和以烹饪体验劳动为代表的生活劳动;在东森社区开展爱国爱校公卫劳动以及由湖长、亭长、馆长、车长、楼长、园长、路长等“七长”领衔的团队公益劳动。学生在社区劳动实践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活跃身心,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学生们在健源书院借阅、自习
东森社区健源智能健身坊
双创育人在社区茁壮成长。依托学生社区的丰富资源,该校设立了近百个校园公益创业实践项目,如琴园村社区的徽村俱乐部、泳湖池游泳馆和留馨英语咖啡长廊,问天社区的桐雏创业咖啡、晨光湖游船和汉文化体验馆,东森社区的健源智能健身坊、东南书院和桃园健身中心等,均由大学生(团队)运营,学校购买服务。每年500余名大学生在社区体验式创业,在服务学生的同时,增长创业实践能力。
师生在学校智汇农场开展“金秋宴”乐享餐会
生活育人在社区开花结果。以社区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互联,自己动手、就地取材,用“锅碗瓢盆”体会生活的乐趣,通过味觉感知学生社区的独特生活魅力。依托琴园村社区的生活艺术楼和智汇农场、问天社区的桐雏鱼虾和问心岛、东森社区的健源大排档等生活育人平台,该校定期开展“四季共享宴”和篝火晚会等活动,将社区生活与劳动、文化、美育、心理等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社区生活育人现象。
心理育人在社区润心护航。设置社区心理辅导站,开展“敞开心中一片天,放飞心理健康梦”素质拓展、“soul树洞”非母语悄悄话、“零食花束”创意包扎、“画解心情 筑梦新光”微笑打卡墙等特色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在学生社区的有效延伸。构建“网格员—社区管理员—辅导员”基层心理危机发现干预机制,健全“收集—上报—处置—反馈—评价”工作机制,快速发现、有效处置心理危机。围绕德育育心、智育慧心、体育强心、美育润心和劳育健心,组织开展系列“五育”特色活动,探索浸润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了具有社区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生态。
通过推动“文化浸润”与“学生发展”相辅相成,进一步加强社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不断激发“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澎湃活力。
强化“一线规则”
夯实安全稳定基石
作为学生高密度聚集的“一站式”学生社区,该校坚持一切以学生的安全和需求出发,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模式,让安全成为学生社区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从体制机制上,持续完善“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寝室”五级网格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校领导—学院管理干部—辅导员”参与的三级值班制度,完善“接诉即办”“首问负责制”等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设立“一键投诉平台”,全天候回应学生诉求,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
从队伍保障上,依据社区学生分布,把功能型党支部分解成若干党小组,划分党小组责任区和党员责任区,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突击队”;整合联动多方资源,积极开展宿舍走访、谈心谈话、文化建设及处理突发事件等工作,建设“社区—公寓—楼层—寝室”四级网格员,全员参与筑牢学生社区安全防线;依托学校“军迷俱乐部”,积极开展“平安社区”建设,大学生志愿者主动开展社区巡逻、消防安全检查和交通秩序维护等工作,成为平安校园“人防”队伍中的生力军。同时,充分发挥社团、宣讲队等学生组织作用,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和活动组织等,引导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中成长成才。
新生提前在“智慧学工”平台办理报到手续,迎新现场有条不紊
近年来,该校还上线了智慧学工系统、智慧消防系统、智慧安防系统,大大提高了学生社区管理效能。2024年迎新季,“一站式”学生社区提前将8300名新生信息导入系统。迎新当天,新生来到学校只需要出示录取通知书,其他所有环节都可以在“智慧学工”平台完成。一名新生报到时间从原来的半小时以上,缩短到5分钟左右。
当前,该校所有学生公寓都安装了智能控电、控水、烟感等设施,能自动识别违规电器,实现自动断电,还可节水节能;通过智慧报修系统,实现了线上申请,及时处理,完善了诉求快速响应机制,最大限度实现学生公寓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智慧信息化,打通服务学生最后50米。
“下一步,学校将着力构建党建引领更加过硬、队伍入驻更加有力、学生参与更加深入、条件保障更加完备的社区育人格局,推动学生社区由生活场域向文化、教育场域等多向度升级,成为党建思政关键高地、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平安校园核心阵地和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场域。”余仕良说。